返回第八十五章 事有反复(第1/3页)  第三次机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州城前次的挫折并未让同盟会诸人打消念头,而广州倪映典之乱,顺便清洗了新军一番后,误以为万事大吉,亦放松了有关的缉拿。

    香港跑马地35号这个地方虽然很不起眼,但却是同盟会总机关——统筹部,所有的指挥中枢和秘密机关均云集于此。

    在统筹部里担任部长的是同盟会二号人物黄兴,黄兴虽然对在广东发动起义持怀疑态度,但经不起孙中山的一再鼓动再考虑到同盟会上下团结的需要,便转而表示同意,宋教仁虽然是文人出身,不谙军事,但对于组织调度颇有心得。在两人的筹划之下,各项事物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准备工作:500名同盟会会员从日本、南洋、国内等涌来,然后由统筹部利用各种各样的名义,输送到广州秘密机关报到;日本黑龙会方面运输而来的枪支弹药,亦由统筹部安排可靠方式偷运入广州;倪映典起事失败后,逃亡香港的官兵亦得到了统筹部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免他们为生计发愁。港英当局根本没料到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居然会闹出如此大的动静。

    当然,光靠宋教仁一人,即便他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担任调度课课长的陈炯明在此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陈炯明时年刚刚三十有二,幼时是乡里出了名的顽童,但由于家道中衰,后来的成长颇为艰辛,所幸天资聪颖。20时便考中了秀才,27岁时又考入了广东法政堂。

    在法政学堂求学期间,陈结识了在那里任教地朱执信、古应芬,并且与同学邹鲁交往甚密,这三人此时都已是或明或暗的同盟会员,因此对陈炯明影响颇大,此时的陈炯明虽然仍没有加入同盟会,但政治立场和思想抱负已经转而对革命持赞同态度。毕业之后。由于陈在当地颇有声名。又能言善辩。一举被选为广东咨议局议员。到了此时,陈炯明为同盟会诸人所重视,在他30岁生日前夕发展为同盟会会当时同盟会成员唯一一个在议局担任议员的成员。邹鲁因为和他是同学,便一直负责同盟会与陈炯明的单线联系。

    由于陈炯明的公开身份极为有利,黄兴便委托陈炯明创办《可报》,以军队为主要宣传对象。每逢报纸出版,就派人尽快送到兵营,名义上对军人半价,实际上是免费赠送。报上文章,除小部分是陈炯明所写外,其余大多数是宋教仁等人的大作,但由于宋教仁姓名比较敏感,在报章署名时。几乎所有同盟会成员的文章都署名为陈炯明。

    这样一来。陈炯明地大名更盛,加入同盟会还不到2,已成为党内地后起之秀。地位扶摇直上,堪比当日地汪精卫。《可报》在陈炯明的创办下,不仅成为革命派思想传播的舆论阵地,还成为革命派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每次陈炯明都会安排密码本,通过独特的解读方式,在报纸的文章中隐含暴动的组织信息,通过这个途径。同盟会不仅牢牢掌握了起义地进程,而且还方便地进行传递和沟通,相关策反亦卓有成效。在同盟会诸位大佬的心目中,陈炯明是值得信赖与依靠的“优秀分子”。

    按陈炯明的建议,为了让革命党的敢死队能在广州城内立足,事先在城内以商店和住户的名义,设立40多个秘密机关。这些机关通过单线与胡汉民、统筹部发生联系,彼此间却不发生关系,虽然信息传递的效果差了点,却十分安全,能够避免一个机关被破获,所有机关都被牵连的局面。也正因为如此,内政部安插在广州城地探子一直都没有发觉异常情况,只把同盟会诸人地云集看作是广州城商业发展的必然后果。

    军械的偷运同样采用了障眼法,这些假托商业设立地秘密机关开设了不少出卖假发的商店和染料店,子弹往往密藏在假发内或装染料的锡罐里,而枪支同样藏匿在从南洋进口的木料中,数十支粗大的木材中夹杂着一捆枪支,丝毫不引人注意,即便要查,木材沉重异常,要想搬动十分困难。内政部虽然也接到数起报告,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