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5 章(第1/4页)  黎原回忆录309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真正理解了我军的优良传统,并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

    我对红军的认识,首先表现在对我军三大传统即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是同我在guó mín dǎng军队中的所见所闻,形成鲜明对比后产生的自觉认识。guó mín dǎng军队只是片面强调下级服从上级,绝对执行命令,不成功便成仁。如有违反,轻则撤职,重则杀头。他们根本不许下级讲话,缺乏思想政治工作。这同八路军的组织原则完全不同。教导营前后两任政委王恩茂、肖头生在部队建设上都表现得相当出色,令我非常敬佩,他们不仅有文化(王恩茂是中学毕业,曾当过任弼时的政治秘书,肖头生也是高小毕业,勤奋好学),更有政治头脑,关心时事政治。他们在教导营工作期间,集体领导体现得很好,能够充分尊重下级干部的意见,工作中遇到问题,无论大小,总是能够带领我们反复讨论,总结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合理意见后,严格执行;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也处处以身作则,尊重下级,官兵平等、团结,完全没有guó mín dǎng军队上级一人说了算的作风,更没有guó mín dǎng军队中长官肆意打骂士兵等腐败现象。从这些老红军、老干部身上,我学到许多有益的工作方式、方法。共产党军队正是因为拥有这三大传统,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过无数次困难、挫折,但我们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挫折,打不垮,拖不烂,最终走向胜利。

    抗大的学习经历,让我在理论上掌握了马列主义,武装了思想,奠定了革命的人生观;在如何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贡献一切上,可以说教导营工作的五年锻炼,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通过向老同志学习,不仅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新老干部之间、官兵之间的团结关系、平等关系、革命关系;同时,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红军、八路军的建军原则,民主作风,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优良传统,掌握了带兵打仗、管理部队、建设部队的本领。如果没有在教导营的这段工作经验,而是直接从guó mín dǎng军队到八路军、解放军中带兵打仗,肯定会遇到更多、更大的困难。

    就是在教导营工作的这一期间,我把叫了二十多年的名字关俊彦改为黎原。改名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我脱离guó mín dǎng部队,来到延安加入了共产党,有了重新做人的感觉。二是我不想和以前认识的人,特别是在guó mín dǎng部队的同学有来往,要与他们划清界限,安心工作。至于新名字,是我刚到抗大时在校内报刊上发表文章时用过的笔名,源自杜甫的诗句"穷年忧黎元",原意是黎民百姓的意思,我将"元"字又改为"原",取其平坦宽阔之意,象征着我从guó mín dǎng到共产党犹如一天的黎明,从此走上了宽广平坦的光明大道。

    从此,黎原这一名字一直叫到今天,很多人以为我本来就姓黎。甚至有的黎姓人家修家谱,也要拉我参加,闹出了不少笑话。1988年,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我担任理事、副会长,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许多当年的同学得知我就是关俊彦后,就建议我改过来,便于同学联谊,做和平统一工作。我想,名字不就是个符号嘛。当年改名时思想有些激进,现在已经用习惯了,就没有必要再改来改去了。

    3、南泥湾大生产

    1941、1942两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由于日本侵略者向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扫dàng",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同时,guó mín dǎng也对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边区军民遇到了空前的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