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65 章(第3/4页)  正义之剑-全球追捕、审判纳粹战犯史鉴3094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进步势力均表十分愤慨,纷纷要求法国政府严惩凶犯。但是,赖伐尔对此无动于衷,一如既往地推行亲德的外jiāo政策。为落实与德、意修好的既定方针,身为法国总理兼外长的赖伐尔于1935年1 月7 日出访意大利,与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先后会晤4 次,并达成一项以出卖本国国家利益以换取意大利对法国友好的协定。该项协定规定:法国把法属领地乍得的114 平方公里的土地和索马里的8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突尼斯的一块面积较小的领土转让给意大利;此外,法国还把吉布提铁路股份的五分之一让与意大利。然而,法国的退让非但未能安抚意大利,反而助长了其侵略非洲的贪婪yù望。同时,赖伐尔也一再对纳粹德国表示亲善。当纳粹德国于1936年悍然出兵莱茵非武装区、试图收回被法国于一战后占领的萨尔区时,赖伐尔在与第三帝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就萨尔地区的归属进行谈判时,竟然宣称法国人民对萨尔地区不感兴趣,希望德国收回萨尔。由于法国背离欧洲大多数国家坚决要求制裁纳粹德国的原则立场,。1935年1 月纳粹德国堂而皇之地收回了萨尔。此举大大助长了希特勒之流的嚣张气焰,随后就提出要收回凡尔赛和约强制德国让出的所有领土。法国作为一战后欧洲大陆第一强国,不仅拥有遏制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侵略扩张的强大军事实力,而且具有凡尔赛和约赋予的制止德国再次崛起的合法xìng。因而,法国完全有能力制止纳粹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令人愤慨的是,赖伐尔倡导和全力推行的亲德绥靖政策大大助长了纳粹德国的气焰和野心,成为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bào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赖伐尔是纵容德国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折不扣的罪魁祸首之一。

    1940年 5月 10 日,法西斯德国突然袭击法国北部地区,法国人民一致要求坚决抗击敌寇入侵。此时,以赖伐尔为代表的亲德势力却竭力反对与德国开战。他们一方面宣扬与德国亲善友好的必要xìng,一方面散布法国军力不堪一击,战则必亡的谬论。这种论调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法国政府、军队和人民抵抗纳粹德国入侵的决心。由于得不到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挥,前线的法军军心动摇,反击乏力,主力部队在2 周内即被击溃,首都巴黎失陷。号称欧洲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国,在2 周内迅速败亡的惨痛现实,使法国朝野上下的大批人士被德军的强大攻势吓破了胆,纷纷接受了赖伐尔始作涌的“战则必败”的理论。赖伐尔反倒成为投降派中的“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在他们心目中,拯救法国命运的舵手非赖伐尔莫属。另一方面,纳粹德国也把赖伐尔视为执掌法国傀儡政权的最佳人选。由于双方一拍即合,赖伐尔出任法国维希傀儡政权的首任总理。

    作为一个狂热的政治赌徒和崇德恐德分子,赖伐尔把自己的命运紧紧绑在希特勒的战车上。1940年10月,为了获得纳粹主子的青睐,赖伐尔在法国实际上的太上皇、德国驻法国大使阿贝茨安排下,诚惶诚恐地拜谒了希特勒。他必恭必敬地向主子表示了自己的忠心:‘作为一个法国人,我衷心地希望英国战败。“这次朝拜使赖伐尔取信于他的元首,双方的合作越发紧密。1940年11月,赖伐尔未经”国家元首“贝当授权,就私自同意把法国博尔矿业公司在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经营的铜矿让与德国,以支持德国的侵略战争;同时,他还积极地为第三帝国筹措军需物资。他对德国占领军有求必应,甚至还表示法国准备配合德军参加对英国作战。1941年6 月22日,希特勒对苏联不宣而战。赖伐尔为虎作怅,对法国全国人民发表广播演说,表明法国政府将坚定地站在德国一边。他声嘶力竭地宣称:”这场战争必将导致出现一个崭新的欧洲,我衷心地祝愿伟大的德国战胜……。“

    由于得到希特勒的首肯,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