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 章(第1/4页)  碧血春秋1798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样,每天要将家里饲养的一头耕牛牵出去放牧。在放牧的同时,还要割青草回去喂猪。即使到私塾去读书,除农忙时节,耕牛要下地耕田,不用放牧外,在其他的日子里,这二项事情一样也不可少。  带着背篓上学,在背篓里面放书包和镰刀,在放学归来的路上,再割一背篓青草,作为喂猪的青饲料。这就是一个农家小孩子,从小必须学会的生存方式。  进入私塾以后,私塾先生从《三字经》、《百家姓》、《小儿语》的讲义中,开始对黄庆祥进行传统汉文化的启蒙教育。  从此以后,伴随着人之初,xìng本善,xìng相近,习相远的朗朗读书声音,黄庆祥从私塾先生传授的学问中,逐渐了解到人类社会的起源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那无边的知识海洋,使这个山乡少年逐渐感受到大山以外的世界。  在学习之余,黄庆祥同私塾的小伙伴们一起,常到村边的小溪中游泳,感受着童年的欢乐。在同小伙伴们的学习和玩耍中,黄庆祥也常为竹林深处传来私塾先生那清脆悠扬的竹笛乐曲音所吸引,不知普通的一支竹笛为何能发出如此美妙动听的声音。  好奇,使黄庆祥也想像先生那样,用一支竹笛吹奏出美妙的音乐来。便突发奇想地对小伙伴们吹嘘说:“吹竹笛很简单,我也会。”  小伙伴们不相信,要黄庆祥像先生那样吹二首曲子来听一听。  在碧波万顷的竹林中,黄庆祥以为要弄一支像先生那样的竹笛很容易。于是,便用割草的镰刀砍了一棵小竹子,去掉头尾后,按先生吹奏的竹笛模样,模拟着在中间弄几个小洞,以为这就是一支完整的竹笛了。然后学着先生的模样运足气,使劲地吹奏起来,没想到竹笛只是发出一声声“嘟、嘟”的声音,引来了小伙伴们一阵阵的嘲笑声。

    第一节 山乡青年(3)

    笑声惊动了先生,走来拿过黄庆祥自制的竹笛仔细地端详后,对黄庆祥问道:“你想学吹笛子?”  黄庆祥怯生生地点点头,用点头来回答先生的问题。  先生拿来了自己的竹笛,从指法、运气和换气以及如何识谱等方面,教黄庆祥如何演奏这种乐器。至此以后,黄庆祥在私塾里又多了一门功课。  在放学回家的路途中,黄庆祥喜欢骑在晃悠悠的牛背上,迎着落日的余晖,用竹笛吹奏着先生教的每一首曲子。  冬去春来,在年复一年的时光中,黄庆祥已经十二岁了。弟弟庆瑞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整天吵着要跟着哥哥去私塾上学,可黄青山和范素群没有能力供养二个孩子上学,无奈之下,便让庆祥休学协助父母下地干农活。  私塾先生很惋惜,对黄青山夫fù讲:“庆祥这孩子聪明好学,要是能再读几年书,将来会有无量的前途。”  早已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黄青山夫fù,只好愧疚地回答先生:“我们也知道庆祥好读书。可没有其他办法,地里每年收获的粮食连糊口都艰难。这几年税赋一年比一年重,年前刚jiāo了一年的税赋,换了一任县长,又要重新jiāo了。这日子不知什么时候是头?现在小儿庆瑞也到了读书的年龄,整天闹着要跟庆祥一起去上学,我们觉得庆祥这几年跟着先生也会写会算了。估摸着就让庆祥跟着我们下地干活吧,让庆瑞也学点文化。”  私塾先生见状,只好作罢,便对庆祥讲:“有时间常到学馆来坐,借点书回去自己看吧,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拿来问我。”  庆祥只好向先生鞠躬致谢。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四川各派军阀为争地盘,先后进行过几次大的混战,导致百业萧条,民不聊生,而生活在贫困山区的老百姓更加悲惨。于是,有部分生活不下去的农民,便开始挺而走险,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  小山村地处云贵川三省jiāo界的地方,方圆一百二十平方公里茂盛的竹林长海,自古以来就是绿林豪杰聚居的地方。这几年由于四川的各派军阀,忙于争夺对四川的控制权,长久不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