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50 章(第1/4页)  地心修仙733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陈兵列阵,抗拒王潮接管福州。王潮命堂弟王彦复任都统,三弟王审知任都监,发兵攻打福州。范晖坚守城池,久攻不克。景福元年(892年),威胜节度使董昌调温、台、婺三州将兵5000人驰援范晖。王彦复、王审知受到前后夹击,飞报王潮请求暂时罢兵,王潮不许。王彦复、王审知再请王潮亲临指挥,王潮回书说:“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将俱尽,我当自来。”于是,王彦复、王审知再次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发起猛烈攻势。是年五月,城内粮尽,军心涣散。范晖见大势已去,仓皇逃走,途中被士兵杀死。董昌见福州城失,也撤兵回师。

    王潮迁署福州,自称留后,厚葬陈岩,由此声威远播。汀州刺史钟全慕、建州刺史徐归范携带户丁田粮册籍,亲赴福州请归王潮节制,山岭海岛也有20余股地方武装闻风来降,王潮据有福建五州之地,称雄一方。十月,昭宗封王潮为福建观察使。

    乾宁三年(896年)九月,王潮升福州威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shè。王潮理政精明,深谋远虑,对外jiāo好,对内认真厘定赋税,鼓励生产。执法严正,不徇私情。

    王审“为人喜儒术,通《春秋》,善吏治。”他主政泉州12年,始终将儒家的仁政思想作为其施政取向。上任之后,他便把关注民生作为头等大事加以认真对待。他继续奉行大哥王潮治泉期间实行的“招怀离散”政策,遣人将背井离乡的泉州籍流民陆续召拢回乡,凡从外地返泉者均借给其耕牛及犁耙等农具,帮助和鼓励其到小溪场(今安溪县)、归德场(今德化县)等山区开垦梯田,重事农桑,发展经济。对房屋损坏不能栖身者,还协助他们修筑住宅,使之安居乐业。这些政策举措,体现了儒家倡导的民本思想,有力地促进了泉州的农业生产,使这些原来荒芜的山区“一年襁负至,二年田莱辟,三年民用足”。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既保证了官需民用,又增加了地方的财税收入。

    王审自动尚儒,十分重视人才。主政泉州时,他创设招贤院,成为中国历史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举措。唐末,中原混乱,战争频仍,人民苦不堪言。而在王氏三兄弟治理下的福建,经济相对繁荣,社会安定,与中原地区民不聊生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照。于是,中原公卿士族遂相继入闽避乱。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使之为闽地发展服务,时任泉州刺史的王审便毅然作出了设立招贤院的决策,并派其子王延彬具体运作建院事宜。

    王审知治闽的29年间,实行发展生产的政策,使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发展。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不作闭门天子”,实行保境安民政策,向朱全忠称臣纳贡,并与南汉、吴越的地方割据势力缔姻结好。

    审知整顿吏治,用人唯贤,重用不受馈赠的贾郁、重视农业的颜仁郁及黄滔等人。当时在外地任职的翁承赞、王、徐寅等纷纷来归,审知都予以礼用。审知为了防御外来侵犯,王审知在子城外筑罗城。

    审知还在福州大兴“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又在各地广设庠序,搜集整理文献,使闽中文教事业得到发展。

    审知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垦荒,围垦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又兴修水利,扩浚福州西湖、福清祭苗墩海堤、长乐海堤、连江东湖等,鼓励农民种茶,每年输出茶叶五六万斤,福州鼓山的茶叶还被列为贡品。

    审知重视商业、外贸,开辟福州的外港甘棠港,使福州成为东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审知还撤除关卡,免除苛税,由是贸易额扩大,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审知两度扩大福州城池。

    审知笃信佛教,主政时兴建或修复的佛寺达200多座;还铸造金铜大佛,用金字缮写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