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后生可畏(第1/4页)  活色生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席话说完,孙老爷子放声大笑。

    这些客人看看孙老爷子,他们大多是看着老爷子脸色吃饭的,拍马屁还来不及,哪个敢多话。其实他们大部分就是易景口中的所谓“文人”,以为今天来真是指点一个后辈,没想到听到这样一番话,“砸掉老古董饭碗”云云,真是令他们面如土色。

    刚才那个老是抢众人之先赞美易青的老头喃喃的道:“老了,老啦!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不过也有几个城府极深的老社会,特别是中国的资深文人往往都有政府背景,所谓说“政府喉舌、御用文人”指的就是这类人——这些人满脸堆笑,心里却十分的以易青的话为不屑。

    道理很简单,虽然易青的构想比好莱坞更近了一步,更完善一些,但说到底,依然是美国人那套团结协作为主导精神的一种操作模式。这种方法以前怎么可能没有人想过,只是在中国打下基础——就象当年为孔儒做地那样。

    一位年轻点的客人感慨的道:“易世兄说的固然是好极了。但是话说回来,我们这些人在这里高谈阔论,意兴飞扬又有何用。易世兄不觉得曲高和寡?中国电影观众素质之差,举世皆知,所谓的电影改革,又能得到基层众的多少支持?”

    易青肃然道:“这话我可决不能苟同。中国电影所面临的尴尬现状,也是这四部商业电影暴露出来的电影改革中将遭遇的最大阻力。其实也正是中国电影薄弱的观众基础地问题。阁下强调中国观众的整体艺术修养差,却没有看到中国观众地文化鉴赏能力高。我们的族文化积淀深这个特点。中国电影观众基础薄弱,观众欣赏水平低,这是历史形成的,世界各国的电影文化形态都要经过这个阶段,岂能把这种现象独立出来单单指责我们中国的观众?”

    那客人笑道:“中国观众文化鉴赏能力高?真没看出来!当今世界评价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电影,电影修养高而文化鉴赏能力高,闻所未闻。岂不是自相矛盾。”

    易青摇头道:“一点也不矛盾。先生只知艺术史,而不知社会史。新中国成立之前,电影这一事物在民国时期虽然已经焕发出特有地东方神采,但是毕竟时间太短;自新中国建立之后,电影为政治服务,造成艺术萎缩,主旋律电影盛行,实际上阻碍了平电影的发展,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时期及其余波的种种破坏。第四代寻演之前中国可谓全无电影。中国第三代导演、第四代导演虽有部分作品,却被政治阉割的非常厉害,广大中国观众接触电影大抵是从第五代的《黄土地、《红高粱开始。也就是说,中国观众真正接受电影文化熏陶的时间不过是区区二十几年。以二十几年的积淀,中国电影能走到今天,几乎拿遍世界所有重要电影节的奖项,中国观众的水平至少能达到世界中等偏下地程度,这个事实还不能说明我们的文化底子确实极好?”

    ………先生与一些业内前辈只知抱怨观众不懂电影,却不知其根源。我们都知道中国观众有喜爱看故事片的传统,有崇尚真实,注重情节地特点。这些老掉牙的观点人人在说,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究其根本,有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历史上来说,中国是世界各个大国古国中,封建历史最长,封建思想积存最深厚的国家;大一统、高集权的社会形态与政治形态决定了中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品格。数千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教育人民要做顺,以维护稳定的统治环境和国家的和谐。顺文化必然导致艺术欣赏性格的不健全。从古至今,中国的基层文化受众只注重戏剧、文学等作品情节和再现式的真实性,中国的电影观众看电影只看故事情节,只看作品反映的生活与现实比较是否真实,却不知道这恰恰是艺术中最不重要或者比较不重要的两部分。”

    ……再有,中国电影观众基础薄弱的现状,更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现状和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