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四十三章 兴建工坊(第2/3页)  雄起中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规模涌入呼罗珊。再经过一定的加工,又高价卖往周边之地。

    呼罗珊的商业种类,也跟着丰富了不少。马鲁、蒲华两座呼罗珊国最重要的城池,已经成了东波斯和河中两地名副其实的商品加工厂。不少百姓都在耕种之余,进城务工。还有不少牧民,通过农业司传授的家畜圈养方法,留有一定的空闲。便也进城找些作坊,充当工人。

    不过更多的,还是工坊主们从各个牙人手上买来的奴隶。因为随着呼罗珊国的强势崛起,很多周边势力,暂时都不敢与呼罗珊国杠上。再加上李承绩也派了使者,去各个势力游说。用威逼利诱的办法,促使这些势力接受呼罗珊国的商品。

    再开设商行,扩大贸易据点。致使呼罗珊的商业影响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了数倍。

    又因呼罗珊的商货品类繁多,价优质廉。很多东西,更是超时代的。特别是官方下设的工坊以及带有明显官方色彩的工坊,生产出的东西更是一顶一的好。

    就拿呼罗珊的食盐来说!既精细又便宜,即便输入呼罗珊境外会征收很高的赋税,但相比当地产的食盐,还是性价比高一些。并且很多食盐,都是通过走私商人之手进入的。

    那些守在关口的士兵和官吏,也都被他们买通。所以市面上,价格更低。

    如今那些盐田、盐场已基本关门歇业。还有勉力维持的,也是风烛残年,只剩一口气了。

    所以东波斯和河中的地界上,已基本是呼罗珊盐的天下。

    至于其他商品,也不比食盐差。因而商业上,呼罗珊可以说是统一了东波斯和河中。

    正是这商业上的刺激,使得呼罗珊境内出现了火热的‘开工潮’。但凡有点财力的,都投资工坊。商业司对此也是大力扶持,所以将一些不太重要的商品生产方法,以卖专利的形式,转让了出去。

    而工坊是需要人的!

    后世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还实行了圈地运动。致使当时的民众,将其比喻为‘羊吃人’。

    所以工坊的大规模新建,需要大量的工人。而呼罗珊境内实行了‘土改’政策,使得种田种地的有了田地,养牛养羊的有了牧场。在自己有所依仗的情况下,百姓们对做工就没有那么迫切的需求。另外官方下设的工坊以及大家族开办的工坊,都规模大,待遇高。使得很多百姓就算做工,也对那些小门小户的工坊瞧不上眼。

    于是工坊主们的视线,就顺理成章的转移到境外。

    很多花拉子模、西喀喇汗国、波斯故地、大辽、古尔等境外势力的百姓,都被工坊主们委托的奴隶商人以各种方式,诱骗到了呼罗珊的工坊里。且因周边之地的奴隶们,已经大多知道呼罗珊废除奴隶政策的缘故,所以奴隶商人们,只得将目光放得更远。

    东喀剌汗国、蒙古、钦察、伊拉克、叙利亚、拜占庭等地,都成了他们购买奴隶的重要来源。

    且相比钦察、蒙古等草原人,工坊主们更青睐拜占庭、伊拉克、叙利亚以及东喀剌汗国等地的奴隶。因为这些地方已进入农耕文明,社会分工相对细致。文明程度,也比草原人要高一些。

    进入了工坊,也不像草原人那样笨手笨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

    这就促使呼罗珊境内的拜占庭、伊拉克、叙利亚人增长极快。

    呼罗珊国虽废除了奴隶贸易,但也明白眼下缺人。所以对工坊主们的行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奴隶’的身份,是决不允许在呼罗珊存在的。所以那些被工坊主们买来的奴隶,都会在入境之前,被那些奴隶商人们勒令签下用工契约。

    上面按照呼罗珊国最低的薪资待遇,签订最长十年的用工合同。原本呼罗珊国规定,用工契约是不能超过三年的。期满了,必须继续去商业司续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