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8.考场奇思(第1/3页)  名门之后(科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陆钧身旁, 常晓成已经扯出卷子中的稿纸,拿着笔刷刷的写了起来。大部分人还在苦思冥想, 显然, 洛陵县的这道孟子题, 不是那么好做的。陆钧根本没有心思去关注另外两县的第二道试题是什么, 他考虑了一下,决定先把这段原话中的要点写下来, 方便自己思考开题。

    陆钧眼下已经清楚的记了起来, “宋牼将之楚”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下, 讲的是一位叫做宋牼的人听说秦国和楚国要开战,决定去劝说这两个国家的国君, 而孟子在一个叫做石丘的地方和他相遇,问他:“你想如何劝说他们罢兵呢?”宋牼道:“我将言其不利也。”这一下子可触了孟子老先生的逆鳞, 他又滔滔不绝的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你的志向虽大, 你的想法却不可取。应该以仁义来解决秦、楚两国之间的争端。”最后又是他重复了无数遍的那句话:“何必曰利?”

    这就是孟子题的特点, 虽然题目只是一句,但往往是没有办法像四经中的其他三本那样只从那一句话中来寻找切入点的。“好学近乎知”,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命题, 而“宋牼将之楚”不联系上下文,根本就无法将他做成文章。

    这一段中有几句特别能彰显孟子的思想的话, 阐述的都是“仁”和“利”之间的高下, 这一类的题目, 陆钧已经写过许多篇了, 眼下他要做的,就是把那些论点再重新规整一番,让它更加适合这一段的主题。

    除此之外,因为这一段大部分都是孟子所说的话,那么这篇文章要写得好,“入语气”就很重要了。也就是说,他要继续以孟子的口气写下去,就好象是孟子在世,进一步的向宋牼来讲述他心目中“仁政”胜过“利益”这番道理。

    尽管陆钧苦练了数月,孟子的语气他觉得自己把握的还不是特别准确。大概是因为孟子一开口就特别张扬,这个气势非常不好模仿。而且,陆钧读这一段的时候,其实想过,这段对话发生在战国,又不是春秋,春秋时期国和国之间的战争几乎都是以“强烈谴责”为主,很少攻城略地,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基本上就都是以兼并为主了。这个时候去给秦国和楚国的国君讲“仁义道德”,说不定还不如宋牼从利益的角度出发更能让人接受呢。

    但他现在是在考场上,不是质疑孟老夫子的时候。他之所以有这些思考,是因为他想要找到一个契合点,而不是空谈仁义的作用,否则,从语气到内容,他这篇文章怕是会写得非常生硬。

    可是,孟子一再强调仁义,真的是因为他过于迂腐耿直吗?陆钧忽然想,为什么科举的教科书,选的是四书五经呢?做官的人,读一肚子之乎者也,到底对他们有什么好处?他不能以自己从现代来,平民百姓的角度来看待孔子孟子说的话。换言之,这些书不是给普通人看的,是给将来可能会居于高位,为民父母的人看的。正如储君要读历史,读春秋一样。要做官的人,心中也要明白,什么是他们应该铭记的原则,什么是他们要去遵循的道理。

    无需多说,“利”是个好东西——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是仁义呢?他只听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义的好处,到底在哪里?

    想到这里,陆钧觉得他在思考的,已经不再是如何写一篇文章,而是人生的准则问题。为了利,有人卑躬屈膝,有人委曲求全。所得的不过是一时的荣华富贵,即是如此,也未必长久。就像黄步宇,本来是洛陵县的主簿,为了苟合之利,被当场捉奸,揪上公堂,罢官免职,在洛陵无地容身。黄步云,本来好好的做着千户,为了更大的利益,认贼作父,明知道盐监税使是太监的差事,害人无数,硬要自己也抢一个税使之职,最后被活活冻死在运河边。看来,“利”这把刀,虽能杀人,亦能伤己。为仁义而死,尚能留名千古,为了一个利字,最终也逃不过人财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