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76.一争高低(第1/3页)  名门之后(科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那差吏躬身等在一旁, 陆钧只得对陈礼文道:“陈公子, 既是知县大人盛情相邀,你我就改日再叙吧。”

    陈礼文也颇为扫兴,点了点头, 道:“思予是我的字,陆公子以后称我思予便好。”

    陆钧应了一声,他两人便一前一后,跟着那差吏往县学学宫走去。陆钧心想自己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取个字什么的, 以便往后别人好称呼,要知道, 在大魏, 男子行冠礼以后,除了别人动怒骂你的时候, 是没有人会直呼你的名字的。像如今一则他们年纪都还小,二则他们这里社会关系也很简单, 没有什么需要交际的场合, 所以有个名字,也就够了。若是女子,很多连名字都没有, 最后只是冠以夫家的姓被称为某太太,要么就是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留着原来姓氏,但也很少有人会那样去称呼她。

    正想着, 他们已经到了近处。陆钧抬头一瞧, 只见县学宫前早早就架起高台, 台上台下都贴着一篇篇的文章,皆为县学生员所作,高台上多是头戴方巾的秀才,在为了方才教谕讲的几句经中的集注议论不休。学谕就在台上把那些文章圈圈点点,一路改来,王知县则端坐在台下不远处学宫前的地方,眼睛直盯着陈礼文,不过一刻就催人过来看看,这陈公子到底有没有什么需要他可以为之效劳的。

    在一片混乱之中,陆钧终于找到了常晓成和李尚源,周峙正催着他们把文章也贴出去,让别人评判。常晓成见陆钧来了,颇不情愿的对陆钧道:“我瞧这些中了秀才的学识也不过尔尔,那教谕批的文字更是乏善可陈。我还不如把文章让你二人给我改呢,他们懂什么”

    正说着,只听台上的议论声渐渐小了,只剩下两个人在那里争辩,辩的好像是诗经里的庭燎一篇。陆钧粗略的读过一遍诗经,因此倒也懂些。由于这些生员的本经几乎都是诗经,所以他们对这场辩论特别关注,大家都停住了议论,一起听着。

    陆钧听一个年轻的儒生道:“这位兄台,我已说过,‘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此诗自古皆以为,是为赞美宣王早起勤政所做。你偏说是因为宣王中年怠政,人作以谏之。我问问你,这理由何来呢?难道‘夜如何其?’不是宣王问宫廷中掌报晓之人的话么?”

    常晓成对诗经也很感兴趣,拉着陆钧道:“走,上去看看。”

    陆钧随他往上走去,见那年轻的生员对面站着一个踩着破棉靴,袍子补的东一块,西一块的老儒生。这老儒生估计也有五十多岁了,嗓子沙哑,斜着眼,被那年轻人驳斥的说不出话来,只是支支吾吾的在那里反复道:“本是有劝谏之意,只是未明言而已”

    众人一阵哄笑,教谕在一旁道:“诗经中的经义,皆以朱子集注为准,不得擅自揣摩!”说罢,又指着那老儒生道:“研读四书五经,最忌望文生义,且除了集注外,其余都是妄论。你也有些年纪了,难道朱子的注释还未读熟么,非要自己去想东想西,尽走些歪路,又带坏了后人!”

    陆钧听了,心中不免感叹,心想,这样取出来的士子,就算是读了这些经书,都是死记硬背,又有什么用呢?

    陈礼文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走上了台来,听教谕把那老儒生训斥的满面羞惭,往下退去,便道:“说到这庭燎一节,我倒是以为,这诗并非成于周宣王时,而是周襄王在‘践土之盟'后所做。’”

    他这话一出,满台哗然。陈礼文似乎早料到众人有这样的反应,他笑了一笑,接着道:“虽然诗经不是我的本经,但我也曾花些时间去研究过,若有不当之处,还望诸位指正。”

    陆钧在读春秋,因此他对这“践土之盟”一节还算熟悉。这一段历史说的是东周时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接连称霸。周襄王时候,晋文公大败不听周王号令的楚国,在践土与诸国签订盟约,周襄王名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