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4.临阵磨枪(第1/2页)  名门之后(科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陆钧他们首先要考的,是帖经、墨义——这两项在前朝是进士科的考试科目,然而后来几经演变,进士科只剩下八股制义一项,帖经、墨义题目就只在平时各个学校的日常考试中出现,成为了考校他们经、书掌握熟练程度的方式。

    帖经就是从四书五经中摘一段原话,其中去掉一部分,让学童们填写,考的是原文的背诵。而墨义呢,顾名思义,考的就是对原文的理解。先生出一段完整的四书五经中的话,要求在下面把官方的释义写出来。

    然后,周峙会象征性的出一道八股制义题,这道题显然大部分人是不会做的,周峙也没有期望他们能做出来,大部分学童看了能有点想法,像常晓成能写上几句,张尹能破个题,他就要回去喝壶小酒,烧高香了。

    最后,还要考一道御制大诰的背诵,御制大诰又称大诰,是大魏的官方刑典,本朝初建的时候,皇帝对这部他亲自参与编纂的刑典十分看重,他曾经说过:“今后科举岁贡生员,俱以大诰出题试之。”

    如今建朝已久,虽然不会直接考其中的内容,但是到乡试和会试的时候,第二场考试要考“判语”,意即判断刑狱案件的评语,且有五道,这就直接牵扯到了士子们对大诰里法律条文的熟悉程度。

    望着厚厚的一摞书,陆钧琢磨着,复习,要从哪里开始呢?

    他先是看了看自己的记忆周期表——现在还没到再背一遍大学的时候,一天下来又有些累了,根据他的经验,这个时候最好是做一些不用太动脑子的事。他想了想,不如就开始抄中庸吧!原本他今日练字就有些心得,正好利用这晚膳前的时间来巩固一下。

    他叫来安材磨墨,安材小心翼翼的问他道:“少爷,今天在社学,先生问你功课了么?”

    陆钧笑着从自己的书里抽出了那张免贴纸,在他眼前一晃,道:“你瞧,这是什么?”

    安材看了半天,见那字迹老成,不像是陆钧写的,纳闷道:“不知道啊少爷,这是?”

    陆钧忽然意识到,原身从前没有得到过一次免贴纸,难怪这小厮不认识,他一边将那纸收起来,一边道:“是你少爷我今天表现太好,先生奖给我的。若是以后我犯了错误,可以少挨一次打呢。”

    安材眉开眼笑,比自己得了好处还要高兴,一不小心把墨洒出来一点,陆钧也不责备他,自己抹了,主仆两个高高兴兴在屋里说了会儿话,等墨磨好,安材就退出去了,让陆钧在屋里安心写字。

    陆钧正心提气,饱蘸浓墨的笔轻轻落下,温暖的夕阳透过窗棂照进来,洒满了他的书。一片淡淡的金色中,一个个端正俊秀的小楷字跃然纸上。

    中庸毕竟是四书中的第二本,原身大半都还记得。然而,那些都是孩童时通过重复而得到的记忆,很少掺杂着他自己的理解。

    那些大户人家私塾里的孩子,八岁就要开讲四经,也就是说,从前简单的背诵记忆,会渐渐转变为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当然,这些先贤写下的经书都是“微言大义”的,一个孩子不可能完完全全参透其中的意思,这时候,先生的讲解就很重要了。好的蒙师是那个能帮你捅破窗户纸的人,而不好的蒙师只会重复集注中的内容,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思路进行调整,当然也没法很好的引导他们。

    问题就在于,陆钧去社学的次数太少,先生对这些经义的解释,他大部分是不记得的。

    读大学的时候还好——毕竟大学翻来覆去,所讲的内容都围绕着开头的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还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展开。

    这些内容,比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现代人也耳熟能详的,他并不觉得陌生,甚至在读了后面的详细解说开头这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