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章 四灵齐聚(第1/2页)  乘龙驭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进入了冬季,人们纷纷都在准备过冬的物资。虽然现在的冬天不像以前那么冷了,基本上都是暖冬。但是晚上点火炉的木炭,兽皮大衣等冬季必需品还是得准备的。皓天虽然有了凤凰羽衣御寒,母亲附子还是继续缝制着兽皮大衣,因为好心的附子在冬季时会给那些孤寡老人送衣送粮。皓天的部落中,如此受人尊敬,除了父亲是高高在上的首领之外,仁慈的母亲也为皓天积攒了许多福报。

    皓天也在炭窑里面烧炭,所谓的炭窑,就是平时烧制陶器的窑。夏天气温高,用来烧陶比较合适;冬天寒冷,就用来烧炭。《魏书刑罚志》:“畿内,民富者烧炭於山,贫者役於圊溷。”唐朝白居易的《卖炭翁》诗云:“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所谓的畿内和南山,就是帝鸿氏部落所在的黄土高原。

    说到烧炭,对几十年前的山里人来说并不陌生。分为装窑c烧窑c封窑和出炭四个环节。土窑高约五尺半,宽六尺左右,四周靠边沿之处,留好三至四个烟囱洞和一个观火眼。开始装窑,树段竖直,从里到外,按一定的层次程序排列于窑孔之内,把含有松脂的c容易燃烧的松木段放在引火口。然后在木段上端盖一层厚厚的柴草,柴草之上再盖黏性黄泥。

    装完窑后,点火烧窑,先用干柴引燃,塞进窑口洞里,用干柴烈火烤里面的木段,从湿烤到干,渐渐地松木段也开始发出火苗,燃烧起来。对于烧窑火候的把握,需要一定的经验,必须由烧炭多年的老炭工把关。

    因为烧过了头,留下的是灰,见不到炭,徒劳无功;反之烧不透,封火过早,那么炭的中心部位还是木质,这种炭通常叫生炭,用起来有些烟,且炉温不高。封窑几天后开窑透气,就大功告成,烧一窑木炭大概需要半个月左右。

    皓天虽不是什么经验老道的窑工,但在老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对于掌握火候也有了一定的经验。这里面的门道可大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就像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掌握到位了,当个部落首领绝对不出问题了啊。老窑工有事不在时,皓天也能独挡一面了。

    木炭还是帝鸿氏部落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由于背靠大山,树木来源充足,一到冬天,农民没事干,就加入到烧炭大军之中。周边的游牧部落,冬天只有捡牛粪燃烧取暖,牛粪毕竟有限。那时的帐篷可不像现在的蒙古包这么厚实保暖,如果买不到帝鸿氏部落的木炭,很多人都会冻死。

    这些个游牧部落,每年秋天都会大举宰杀牛羊中的老弱病残。一来为了获取皮毛,和帝鸿氏部落交换;二来也为了让更强壮的牛羊,吃到更多的干草料;三来一部分牛羊肉风干成肉干,当做过冬的口粮。还有就是举行整个部落举行大规模秋狩,也是为了得到肉食和皮毛。

    冬季一来,游牧部落的首领们都会派遣使者,带着准备好的皮毛和其他土特产,到帝鸿氏部落交换木炭。熊宝自小记事起,就知道每年冬天就是和游牧部落贸易的时间,也不知道贸易兴起于何时,是爷爷辈,还是太爷爷辈开始的。

    反正这些年来,和游牧部落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冲突。有的只是偶尔的小摩擦,有时他们部落放牧不小心误入了我们的领地,有时候双方民众因为一些小事而吵架,都是些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的。

    和往常一样,使者带人来参见了熊宝,双方互相寒暄了一番后,交换了货物。使者们一般会在部落再转上几天,因为一些人夹带了私货要和人交易,还有一些人会去串串亲戚。

    然而这次他们却看到了传说中的四灵神兽,四灵的传说不只是在帝鸿氏部落当中流传,周边部落也一直都有这个传说,甚至距离更远的部落也有。离开大屋后,使者看到部落往西的道理人头攒动,猜测那边可能会有一个集市,于是带人往那边去了。

    到了西边,果然有一个集市,人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