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7 我想和你说……(第2/3页)  珍重待春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气,还是骂自己想太多。

    宜室露出一丝微笑,跳下床,为他把被子盖好。步履轻快地走出房间。

    “永伦没事吧?”上官厉关心地问。

    “爸爸,他没事!”宜室微笑着回答。她回头,看盛永伦趴在枕间,沉睡如个孩子。轻轻说道:“他只是睡着了。”

    ————————

    宜室和父亲一道登车返家,她把车窗摇下,夜风阵阵,撩着额前的头发,如极了情人间的呢喃。

    她看看窗外的风景,又扭头看看身边的父亲。心绪久久不静,许多问题想问又有点不敢问。

    父亲对她而言,像天边的云那么遥远。她是家里三女儿,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夹在中间,上不上,下不下,从小最被忽视。不如宜家是长女,得母亲欢心,也不如宜鸢可心,得父亲垂爱。她是上官家的小姐,没错。却是家里最被忽视的人,连萍海都最喜欢唠叨她。算起来,父亲和她一年说不上五十句话。所谓的对话,也常常是短问短答。

    现在两人坐车里,她想问父亲,为什么会出现在中央饭店,为什么对盛永伦出乎寻常的亲切和关心,他又是怎么认识盛永伦的?

    上官厉微闭着眼帘,双手搁在身前的文明棍上。他看似闭目养神,却从眼缝中观察身边的女儿。

    车窗外的灯影一盏盏扫过宜室的脸,她秀眉促起,红唇紧抿。香腮凝结一段薄愁。轻盈的光线下,光洁的脸蛋如夜明珠般闪耀。

    女儿毕竟是他的女儿,即使平日不常亲近。不用多言语,他也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宜室在孩子中最是性情温顺,言不高声,行不乱动。他钟爱她,唯有一件,不太喜欢,就是宜室有些懦弱,爱哭鼻子。大事小事,被母亲训了、和姐妹争吵,哪怕是树叶黄了,路边的野猫死了。都要滴两点眼泪。卷入今日之事,大概是意外中的意外吧。她既然认识永伦又参与其中,有些事需得言语明白。

    “宜室,你知道广州的盛家吗?”

    宜室一愣,没想到父亲会主动说起。她点点头,小心翼翼地问:“爸爸,你说的是四大银行之首,连国会都要向他借钱的盛家吗?”

    盛家在广州乃是几百年经商的劲旅。上海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时,广州的十三行就名闻天下,与两淮盐商、山陕商人一起并称为清朝的三大商人集团。

    17世纪后期,大清帝国进入康乾盛世,在平定三藩之乱和台湾岛后,康熙帝审时度势,为了推进沿海地区长期凋敝的经济,决心解除明朝以来三百多年的海禁,实施开海通商政策。东南沿海创立粤海、闵海、浙海、江海四大海关,作为外国商船来华的贸易指定地点。

    由于长期的封闭,当时的政府没有一个专门的外贸机构。在开关初期,接待西方商船的制度极其混乱,遇到大船到来,官员招架无力,洋船常常被堵在海外不得入关进行贸易。在政府无力直接控制外贸的情况下,广东官府和粤海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们公开招募较有实力的商家,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国商人做生意,同时代海关征缴关税,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外贸代理洋行——十三行。

    十三行的洋货行商人一边和洋人打交道,一边和官府打交道。个个皆是豪商巨贾,其中又以盛、伍两家为最,他们家业雄厚、资财丰裕,几乎是世界级的富豪。盛家作为十三行总商富得流油。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垮台,十三行凋敝。到了现在,没有人再提起十三行的辉煌,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几代人积攒下来的财富依旧非常可观。

    盛永伦的伯父盛观恒是新一辈中比较有头脑和想法的一位,精通数理,英文、西班牙文皆好。他不再安于做洋行生意,而是把目光放在利益更广阔的版图上。基于祖上既会和洋人做生意,又会和官府打交道的传统,他特别会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