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二章:闻音识人(第1/3页)  我在人间称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清晨的阳光带着微冷寒意,照在龙原城的大街小巷,仲秋将过,晚秋悄无声息的一夜到来。松江的大小支流,在城中蜿蜒穿行,无数条大小船只,悠闲地飘荡着。

    陈子墨和张有归在张府大门口分别,一个往东而去,一个往西而来。

    陈子墨捧着一部《论语》埋头诵读,沿着谢石在他心湖刻画的路线,缓步而行,向西走来。

    龙原城作为渤海国第一大城,人口百万。在中土神州东北四国中,仅次于燕国都城蓟,位列第二。比孤竹国都城墨,令支国都城离枝还要大一些。

    渤海国作为东北四国中最小的一国,之所以都城规模超越孤竹国墨城和令支国离枝城,仅次于燕国蓟城,正是因为松江在此经过。

    松江和黑河作为东北最大的两条河流,对这块热土的经济和人文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尤以松江为最,松江平原是东北四国最大的粮仓,养育了数千万人口。

    南来北往的商旅,在此汇聚,将松江平原的粮食,沿着松江水路运往中土神州各个地方。

    龙原城,繁华不下烟雨江南。

    走到一条大街尽头,前路被松江支流隔断。一座宽阔大桥跨江而过,在桥上矗立着一座高耸青楼。

    这座青楼修得很有特色,像一位身姿曼妙的俏娇娘,穿着朱红罗裙,分腿站在桥上。

    街上行人如织,在“胯下”穿行而过。

    陈子墨抬头望去,一幅巨大匾额横挂在门楣上,“卷珠帘”三个鎏金大字,在清晨的阳光下闪闪发光。

    城西的卷珠帘,城东的绛云楼,城北的红豆馆,城南的凤林春,是龙原城最金贵的四大烟柳地。

    南来北往的商旅,以及龙原城的纨绔子弟,常常来此一掷千金,只为博得花魁一笑。

    张本睿那名小妾,据说就是红豆馆的当代花魁。

    陈子墨举目望去,卷珠帘楼高五层。每层楼都伸出四只翘檐,如凤凰展翅欲飞。翘檐上悬挂着密密麻麻的细小风铃,晚秋的晨风吹过,叮咚之声不绝于耳。

    余音绕梁,尚在温柔乡做春秋大梦的恩客,便能闻音识人。

    何为闻音识人?

    据说每一层楼的每一间房,对应着翘檐的不同角度。风铃之声从不同角度传来,经过廊腰缦回的折射,音律各不相同。对于精通音律的恩客来说,即便是风铃声中极细微的音律变化,都能分辨得清清楚楚。

    世间音律,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当然阳春白雪,也有高低之别。

    据说楚国有位朱姓的音律大家,将世间音律从八度提升到十二。一把太古遗音琴,按照十二平均律,能够弹出万千美妙的音乐华章来。

    卷珠帘的每一间房,都在音律大家的细心听音之后,分出等级。卷珠帘的一众娇娘,根据姿容和才华,按照区分的等级,分配房间。

    五层楼,最高一层为天字号的花魁独占。往下三层,是地字号的娇娘按照甲乙丙三个等级瓜分。最下一层,则是皮条客和老妈妈们的居所。

    也是开门迎客,奍养打手的地方。

    恩客闻其声,便能根据自身财力,挑选适合自己口味的姑娘,吟诗作对,琴棋书画。几壶花酒,同枕共眠。

    陈子墨举步上桥,口诵儒家经典,目不斜视的穿过卷珠帘“胯下”往对岸走去。

    一条青色人影破空而至,在松江水面踏江而过。只见他脚尖轻点水面,身形如雁,飘落在卷珠帘顶楼。

    紧接着,又一条身影御风而来。一把飞剑先于那条青色人影,钉在天字号阁楼的门楣上,白衣才飘飘荡荡的落在飞剑上,临风而立。

    两条人影,一青一白,先后而至。

    那先到一步的青衣男子哈哈大笑道:“王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