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七章 推恩府兵更戍与质子?(第1/2页)  华天夏之大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日后。

    太极殿一连发出了四道圣旨。

    第一道旨意自然是无人敢议,先是一大堆夸赞四位将军诸如战功赫赫,国之梁柱的话,然后则是突显皇帝厚待功臣,圣意隆眷,最后点明正题册封四位将军为汉、唐、宋、魏王等等。

    总结下来就是:以四位将军的旗号作为封号,汉军刘彻为汉王封地,唐军李世民为唐王,宋军赵匡胤为宋王,魏军冉闵为魏王,择日于武英殿正式受封,虽然没有点名,但受封之后诸王便要离京回到封地,无诏不得返京。

    第二道旨意紧接着第一道。诸王王位、封地可由长子承袭,其余子嗣皆列候由诸王赐土。而且规定,封地的税赋皆统一上缴朝廷由朝廷再进行统一分配,但朝廷不会干涉封地的任命委派事宜,全权交由诸王,只需报备即可。

    也就是说诸王对于封地只有管辖权,实际意义上的控制权还在地京,毕竟经济命脉还是掌握在地京的手里,这跟后世的大国对小国经济封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汉武帝所施行的推恩令相比,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封地的大小,实际上也削弱了诸侯的权利,而此时嬴政的这道举措则是削弱了封地的大小,但未削弱诸王的权力,却控制了诸王的经济,比推恩令稍有过之。

    许宣之所以敢在封王策中限制诸王的经济,让封地的税赋全都上缴朝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此时的分封并未像西汉时期那样的积年顽疾,打个预防针总比在烂肉上敷药引起痛楚小得多。

    对于嬴政颁下的这两道圣旨,不管是刘彻等人还是赵高等人都无异议。

    赵高自然是无异议的,因为他从两道圣旨当中读出了皇帝对于诸王还是有所提防。这,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刘彻等人无异议则是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名和权,正如许宣所想的那样诸王对于封王赐土已经是感恩戴德,如果连这利都拿在手上的话也只会引来嬴政的猜忌而已————有了封地,有了权力,再有钱的话谁能顶得住诱惑?不过对于这猜忌的由来自然要算到严嵩等人那日武德殿议论的头上,所以诸王即使心中有怨也只会洒在严嵩等人身上。

    这也是为何当初嬴政说这第二条他不该亲自提出来,而李斯与范蠡则做好了当恶人的原因。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严嵩却帮他们背了锅,这让嬴政对严嵩有种既想把严嵩拉到面前责骂一顿然后又褒奖他做得好的感觉。。。

    第三道诏令涉及到了前所未有的兵制改革。内容大致可总结为诸王的军队不缩减,不裁撤,兵籍免除赋役,实行府兵制,兵农合一,更戍演武,二载为期。

    许宣在府兵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所谓的府兵制并不是像历史上的那样兵农合一,而兵农合一也与历史上的有所区别。

    历史上的府兵制依托于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便是耕地的农民,在农隙闲时训练,一旦有战事便农具换上兵器投入到战场之中。这对于国家来说,既节省了军费的开支,还保障了经济农业的发展。

    但这种府兵制的弊端在于,府兵府兵,归根结底都还不是纯正的士兵,长年无战事,谁还会农隙训练,而战时再聚起来又不识将领,导致府兵制最后培养出来的不过是临时拿着武器不受将领指挥的农民而已。

    在嬴政诏令的府兵制中,虽然也是兵农合一,却是以募兵制为基础的一半兵一半农。

    以刘彻汉军为例,十万汉军皆为招募而来的经过严格训练的纯正士兵,也都是饱经战事的精兵,若实行嬴政的所定的兵制,则十万士兵无一人会被裁撤,也就是说十万军队得以保留,但这十万人要强制分成两半,一半人上半年务农(考虑到水稻这类作物设定里头的北方可能只种一季,因此还包括其他农作物)下半年训练,另一半人则是上半年训练下半年务农。年年如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