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章 粟夏有限主权体系(十二)(第1/3页)  从酋长到球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尴尬地称赞之后,族人的一席话却让陈健心里感触良多:自己认为族人会水到渠成地想到染色,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个人想到了墨水是因为他平日的劳作是研墨,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在经历劳动和审美需求之前,并非如此,这也算是一个警告:该如何引导族人而不是没有劳动根基和需求基础的灌输?

    这种蓝黑色是一种水溶性染料,容易褪色,但是成本低廉,用途及大,可以说在陈健前世是底层人最常用的两种染料之一,人工制造二价铁触媒剂也不是什么太过惊人的举动。

    可以说没有这种染料,便没有黔首的称呼,黔者,黑也;首者,头也,包着黑色头巾的人即为黔首。

    但是需要触媒技术的黑染普及型绝对比不过青出于蓝的靛染简单,为什么不是靛首而是黔首?是人们自发的审美追求?还是秦国统治阶层尚玄的舆论宣传塑造的审美需求?舆论宣传部门如何在识字率低下的情况有效运转?舆论宣传的时候是族人想要什么我去做;还是我做了就是想要族人去接受?

    再者关于这种染料的很多特点在陈健前世的古典小说中有很多侧面描写,人们对于鞣酸和绿矾的描述性化学兴致已经了然于胸。

    三言二拍开篇第一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三巧儿和婆子夜话的时候,曾问婆子出嫁之前与人做过多次,恁地就能冒充了黄花处子嫁出去?那婆子便说以石榴皮和绿矾煎汤洗洗,下面便收紧了,新婚夜装腔作势地喊喊疼弄些胭脂便糊弄过去了蠢汉。石榴皮一直就是底层鞣酸染黑着色的重要来源。

    这个故事说明了实践性和描述性来解释世界不是不可以的,在未经影响的文明自然发展中,这种另类的科学虽然缺乏了定理定义,但却以实用性为目的造成了广为流传的效果,当这种实用性描述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只需要有人临门一脚提出总结归纳的科学方法,便可从描述性科学跃进到理论性科学但是理论性科学在前期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掌握的,并不便于技术的传播,先积累后理论,不失为一条前期便于普及的路。

    前世理论定义上的涩,是指:上皮细胞在单宁、明矾等溶液的浸泡下产生的起皱、收缩的复合感觉。故事中很显然那婆子已经知道了起皱、收缩的复合感觉产生的涩滞会让原本润腻的感觉变为涩,众人走多了的路变为荆棘丛生本没有路,自然可以蒙混过去。

    再者,那婆子显然知道,这种单宁明矾的混合物是一种水溶性的物质,否则洗过之后黢黑洗不掉颜色,想要装成粉色确实也难。

    婆子不需要知道涩的定义,也不需要知道鞣酸亚铁溶于水,只需要知道有用即可便会传播开来,那么技术推广的时候暂不急着讲理论,是否更容易传播和被接受?

    面对这碗黑乎乎的水,或是因为陈健沉浸在编写课本的构思中,想到了很多,既然这项技术在几年后要推广,配合几千完成了开蒙教育的国人扎根蛮荒,如何推广这是必须要考虑的事,因为这会形成一个规矩影响后来的走向。

    在物质积累到足以普及全民义务教育之前,技术传播以术为主体、以道为辅助,先传术,后解道,水到渠成。陈健盯着那碗黑水,警告自己将这个想法写到木简上备忘:在十年计划之后的技术推广之前,一定要给学堂中的那些人上一堂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课,面对尚处刚刚开化的村落城邑,讲技术的时候千万不能上来就讲为什么,而是要先讲技术结果,否则就是发誓要让族人听不懂。

    陈健暗暗警告自己,在编写课本的时候,一定要带入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编写后一定要先让这个时代的人听一听,确定能听懂之后才能定下来。万不可阳春白雪,一定要下里巴人。万不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为基础,一定要符合时代的思维方式。

    许是对着黑蓝色的水站的太久,看起来有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