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六章 尊号(第1/2页)  天马行空四部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史学家杜正胜在他的着作指出,战国时代各国都透过税制及户籍制度对百姓直接支配,称为编户齐民(编入户籍的农民),承担国家赋税,作为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不过到了战国后期,六国农民朝不保夕,经济破产,无法支持战争的开支及徵召,六国的赋税基础受到破坏,因而败亡。

    六国合纵是嬴政在统一战争最大的绊脚石,但六国身各怀鬼胎,且山东六国之间亦时常发生战事,例如赵燕两国已经因连年战争,而成为生死大敌,在公元前242年(秦王政五年),燕王喜因赵国长期遭受秦国攻击,主将廉颇又出奔魏国,燕王喜不但没有打算援赵抗秦,反而有意趁火打劫进攻赵国。

    出征前燕王喜曾询问剧辛关於庞煖的情况,剧辛说庞煖容易对付。燕王喜於是以剧辛为将攻打赵国,赵国派庞煖迎战。最终赵军大胜,俘虏燕国两万人,剧辛被擒杀。从上述例子可见六国合纵关系十分脆弱,终被秦国逐一轻易击破。

    嬴政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对后世的中国政治、经济与化的统一及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西周初年,只有周天子才可称为王,但自平王东迁后,周室衰落,楚吴越三国分别僭越称王,而到了战国时代,周天子权威更形低落,其间发生五国相王事件,各诸侯不但各自称王,还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的王位,一时间王的称号亦大幅贬值,因此皇、帝之名开始形成。

    当时各国诸侯为了合理化自己的政权及统一的依据,纷纷从上古史中找出根源。甚至为自己王族编造古代帝王谱系。如战国后期齐湣王及秦昭襄王互称东西两帝。

    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兼五帝,王的称号根不足以向后世人张显自己伟大的功业及尊崇地位,於是与重臣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及廷尉李斯等人商议,就自己的尊号一事提供意见。

    王绾等人首先称赞嬴政的功业已经超越三皇五帝,然后称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等称谓,以泰皇最尊贵,因此向嬴政献上泰皇的尊号。颁布律令的称为制书。诏告天下事件的称为诏书,印章称玺,所说的话称谕,群臣称其为陛下。天子不再自称为寡人,改称为朕。

    嬴政接受王绾等人的大多数建议。但对於群臣向自己献上的尊号泰皇,则将其泰字去掉,采用上古帝一字,称为皇帝,并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諡法。自称始皇帝,后代则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百姓则称为黔首。

    另一方面。嬴政又命李斯将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磨成玉玺,亦即是后世相传的传国玉玺,玉玺大小为四寸方形,由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精研细磨。玉玺上方雕着五条龙,上写八个虫鸟篆字,根据记载和现存拓片有昊天之命、皇帝寿昌、受命於天,既寿永昌(见《三国志吴书》)、受命於天。既寿且康(见《应氏汉官》、《皇甫世纪》)以及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史学家裴松之说法)四种说法。

    秦始皇采用战国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认为黄帝属土德,有黄龙和大蚯蚓出现。

    夏朝得木德,有青龙降落在都城郊外,草木长得格外茁壮茂盛。

    商朝得金德,所以才从山中流出银子来。

    周朝属火德,所以出现赤乌的祥端。

    秦继周而兴,加上秦始皇的先祖秦公在出猎时遇上黑龙,故秦应属水德。为配合水德的特性,以十月为岁首,年初朝贺改至十月一日进行,色尚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天子乘舆六尺、车驾六马)等制度都以六为数,并更改黄河的名称为德水。

    其他水德的特性包括方向尚北,季节尚冬等。因为水主阴,阴代表刑杀,秦始皇以此作为其加重严刑酷法的依据。

    由於秦代国祚短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