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二章 羽书日再至(八)(第1/3页)  谋定天下之扶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崇祯一听说“毛文龙反了”五字,却有如被雷击一般,“霍”的坐直了身子,也顾不上再拿捏周廷儒,便直接开口道:“此事可当真?”

    周廷儒开口道:“此事已经证实无误,有辽东袁崇焕奏折为证。此事有民间传言,有辽东安插在盛京的细作传回的消息,亦有东江逃出的士卒为证。前几天袁崇焕便上折子说东江要反,果然没几天便反了这毛文龙。”

    崇祯赶紧从王承恩手中抢过三份奏折,打开一一看了起来,里面果然如同周廷儒所说。

    加上这三封,袁崇焕短短十几天内已经连着上了五道奏折,可见事情的确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

    到了这里,崇祯哪里还有心情挑周廷儒的刺,便下意识的把奏折紧紧的抓在手里,向周廷儒求救道:“周老先生,此事当如何才好?”

    周廷儒心花怒放,自己才三十出头,圣上便用“老先生”来称呼自己,这可是不可多得的恩典啊,回头当想办法写入史书才行。

    见到崇祯着急的样子,周廷儒却不急,慢悠悠的开口道:“圣上勿忧!虽然毛文龙虽然反了,离攻打锦右等地至少也要个把月。毛文龙眼下正忙着清洗内部忠于朝廷的将领和士卒,一时半会出不了兵。而要肃清上下,少说也要一个月,时间上还来得及。请圣上即刻下旨,命令驻扎在宁远的军队前往锦c右等地增援。然后命令山海关的赵率教率军队前往宁远驻防。命令蓟州c密云等地守军前往山海关驻防。如此大军梯次前移,所耗费的时间c军粮c兵饷都不需要太多。”

    崇祯想了想,周廷儒这话有理,倘若从京师千里迢迢调兵去锦州,路上既远且不说,如今大雪交加,十分难走。等军队好不容易到了锦州城下,却也成了疲兵,无力再战,一点用也没有。还是这样滚动式增援比较好一点。

    主意已定,崇祯便一叠声的招呼旁边的王承恩道:“速取笔墨来,朕即刻下旨,大军克日出发。”

    王承恩听到此话,却踌躇了一下,这才去书案上取来了笔墨纸砚,放在了崇祯身边的桌上,铺好纸张,压好镇纸,磨好细墨,便躬身退到了一旁,想着军饷的事情。

    崇祯站了起来,挥毫接连写下了三道圣旨。

    第一道:“着袁崇焕速领宁远大军北上,主持锦州等地防守,见旨之日即可出发,不得延误。寸土不得有失,否则提头来见。”

    第二道:“着赵率教速领山海关大军北上,入驻宁远,策应锦右等地。见旨之日即刻出发,不得延误。”

    第三道:“着刘策速领蓟州c密云等驻军前往山海关,接替赵率教防守山海关,见旨之日即刻出发,不得延误。”

    接着吩咐王承恩奉上“皇帝御前之宝”,用玺之后,把三道诏书交给了周廷儒,开口道:“事情紧急,周老先生速去内阁勘误,六科驳正后火速派人前去各处宣旨。”

    关于内阁用印的问题,这里科普一下。

    按照大明程序,官员要上奏折,写完封好后便交给通政司,通政司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转交皇帝,皇帝看后(也有不看的)便命司礼监批红用印,司礼监批红用印完成后,便会归档,宫中一份,内阁一份,各部一份。

    倘若要下发旨意,便是皇帝口述,翰林代笔润色(重大事情皇帝亲书,不需翰林到场,也就不会有奉天承运这样的词语),然后送交内阁勘误,一方面是和内阁通气,让内阁知道此事;另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方面也是担心圣旨出错,万一有笔误,曲解之类的,会丢圣上面子。

    内阁辅臣看过没问题的话,便会在背面盖上自己的私印(‘背书’二字的由来,而且可以用来做圣旨防伪),表示已经由这位阁臣勘误完成,倘若出了问题,便是此人的责任。

    内阁勘误之后,转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