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38章 贬官灵州(第2/3页)  逍遥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便知,即使孔昆站错了队,但李中易依然没有留有很大的余地。

    在天朝的历史上,站错队的大臣,下场一般都极惨。他们不是身死,就是族灭,几乎难以幸免。

    李中易把孔昆贬去了灵州,本质上,依然是对他的特别爱护和照顾。

    灵州,处于西北的偏远之地,从灵州到开封,即使是八百里加急的鸡毛信急脚递,至少也要走十天之久。

    孔昆去了灵州,远远的离开了京城的权力核心,是非自然也跟着少了n倍。

    而且,宣谕官是郑州知府折御卿,这就说明,李中易毕竟还是给孔昆留了一定程度的颜面。

    在官场之上,痛打落水狗,才是最最常见的行为准则。

    李中易留了余地,就等于是无声的告诫大家,孔昆也许还有东山再起的那一天,谁敢落井下石,恐怕会惹来秋后算帐的灾祸!

    孔昆的被贬,其中更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李中易敲山震虎的警告文臣集团连追随多年的孔昆都被拿掉了,更何况尔等呢?

    没过几天,孔昆被贬内阁的消息,已经满天飞的传遍了整个开封城。

    李中易依然滞留在郑州,没有丝毫想要回京的意思,一时间,群议纷纷

    ,莫衷一是。

    清晨时分,郑州的东门刚开不久,李中易在亲兵牙将的簇拥下,乘马车疾驰着出了城。

    在城里闷久了,李中易想出城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当然了,这只是个借口罢了。

    真实的原因是,讲武堂的一批学员即将结业,按照规矩,他们要徒步拉练到洛阳,再由洛阳返回开封。

    说句心里话,自从李中易在河池建军之后,对于官兵们脚底下的功夫,从来就没有放松过要求。

    一天一夜之间,徒步急行军一百里,不过是讲武堂学员们的基本功罢了。

    李中易早早的赶到郑州城东三十里的抚平集,在集镇内通往郑州的必经之路上,随便找了家茶铺走了进去。

    茶铺的二楼,李中易坐在靠窗边的位置上,一边磕瓜子,一边饮茶,享受着难得的宁静。

    抚平集,原本是一片荒地,因为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们,约定俗成的赶集活动,而日益繁荣起来。

    时近正午时分,“1、2、11234”李中易听见了熟悉的口令声,他不由露出会心的笑容,他的学员们来了!

    以前,李中易有很多兼职,官职名称从头往后数,至少超过了六十多个字,可谓是冗长之极。

    等李中易登基之后,他唯一的兼职便是讲武堂山长,而且,定期会去讲武堂授课。

    作为以武力起家的开国皇帝,李中易比谁都明白,枪杆子的重要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算过分。

    天地君亲师,天和地为虚,君和师集于一身的李中易,始终将全国禁军的兵权,牢牢的掌握在手中,丝毫也不曾放松过。

    凡是从讲武堂结业的军官,李中易认得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这事说起来很难,其实只要用了心,下了苦功夫,也不算特别难。

    说白了,掌握手下军官们的基本情况,这也是作为军事、政治强人的必修课之一。

    作为一国之君,李中易喜欢碰巧性质的随机谈话,而不是带着目的性的专门找讲武堂学员军官们私下里谈话。

    人,都具有两面性,一辈子只作好事的好人,李中易至今都没见过。同理,一辈子从来不做好事的恶棍,他也没有见过。

    人性本私,且逐利,这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源。

    “1、2、1”伴随着长官的口令声,一队讲武堂的学员排着整齐的队列,快步跑进了集镇的街道。

    “全体立正,原地休息!”

    不须看相貌,仅仅凭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