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57章 攻与防(第2/3页)  逍遥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几乎在一瞬间,仿佛山洪爆发一般的夺目红流,裹挟着雷鸣般的咆哮声,势不可挡的滚滚向前。

    城外的黄土地,在千万只铁蹄的践踏之下,发出凄凉的颤声,整个博州城楼也跟着抖动不休。

    “咚咚……”极富有节奏感的军鼓声中,李家军的进攻方阵源源不断的涌出地平线,波涛汹涌的滚滚向前。

    就在这时,在红色海洋的正中央,突然出现了一杆高耸入云的大纛旗,硕大火红的旗面迎风招展。

    硕大无朋的李字,在红色海洋的映衬下格外的醒目,即使想装看不见,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等大纛旗快速的靠近,符昭信手搭凉棚,眯起两眼,细致的看了一阵子,这才赫然发觉大纛旗的两侧,描金飞白的分有两行大字。

    左侧是:奉监国谕,太傅总领三省事;右侧为:六军副使,都督中外诸军事。

    等到李家军的方阵,越过两百丈的警戒线,城楼上的宿将明显看出了蹊跷。

    不管是前排的将士,还是后面的方阵,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仿佛是刀切豆腐一般的笔直。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当百余部回回炮车,出现在禁军将领们的眼前时,大家都不禁狠抽了几口凉气。

    众将官只在李中易的奏疏中,看见过回回炮的字眼,并不清楚其中的内涵。当这么多的抛石车,也就是回回炮出现之后,大家的士气陡然降到了谷底。

    符昭信目瞪口呆的张大了嘴巴,哪怕是契丹人的精锐皮室军,进攻大名府的声威,也完全无法和眼前的场景相提并论。

    此时此刻,符昭信已是后悔莫及。早知道李中易的实力强悍至斯,他就应该顶着外戚干政的骂名,尽起朝廷的几十万禁军,与李家军在博州城下僵持到底。

    面对威势无匹的逆军,城上的禁军将领们个个色变,此前的谈笑风生,早已烟消云散。

    很多只是跟着符昭信来混军功的膏梁子弟,已经转动着眼珠子,开始谋划着可能的逃生之路。

    “快,快派人去大名府请援军,务必告知我父王,拼着大名府不要了,也要带出全部兵马来援。”符昭信陡然惊醒,他有种极其不祥的预感,博州很可能保不住了,于是当机立断的向魏王符彦卿求援。

    符昭信虽是符彦卿的亲儿子,却因不是魏王世子,早早的失去了大名府地盘的继承权,只能孤身出外拼前程。

    吃过很多苦的符昭信,完全是靠着扎扎实实的军功,才获得了先帝柴荣的赏识。他荣任一军之都指挥使,可谓是名至实归,没有半点虚假的成分。

    实际上,符昭信尽管提高了警惕,但依然看走了眼。

    就在李家军回回炮方阵的前边不远处,由五十余门骑兵式6磅青铜火炮,以及十二门重达两千多斤的12磅青铜火炮组成的炮营方阵,在十匹马拖拽一架炮车的高规格之下,正默默的向前推进。

    李中易以前不过是个名医而已,他对前膛火炮的知识,所知并不多。

    根据实验的结果,所谓6磅炮,在李家军中,特指铅或铁弹丸重达5斤的青铜火炮。

    至于12磅炮,弹丸重达十二斤,自身的重量超过了一吨。

    李中易曾经想把火炮,按照口径予以标准化,以便规模化流水线的生产。

    然而,可惜的是,受限于这个时代铸造火炮工艺的严重落后,单单是6磅炮的口径,就可谓是五花八门。

    没有几乎,而是所有的火炮,其口径都有或大或小的误差,根本没办法用口径来统一标准。

    最后,李中易没了办法,只得用可以准确衡量的弹丸重量,作为火炮类型的代名词。

    此次出兵西进,由于有契丹人突然袭击的顾虑,除了骑兵营镇抚使钱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