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7章 曙光(第2/3页)  逍遥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面很宽的竹板去夹,经过实验之后,还真没被夹破。

    难题一个接着一个解决,李中易忙过了头,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当晚索性就住在了公事房内。

    晚上虽然不能干细活,却可以点着火把,和稀黄泥,造空心泥箭头,用手摇石磨打磨已经削成雏形的木箭杆。

    李中易一边到处晃悠,一边心想,除了流水线作业之外,完全可以采取三班倒的方式,日夜不停的造箭,打磨、上箭头。

    据李中易自己的估算,按照三班倒的模式开展工作,造箭的效率,至少会提高50%以上。

    别的都还好说,熟练的铁匠也就谢小三一个人,这就极大束缚了生产的效率。

    肿么办呢?

    李中易暂时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自己亲自上阵,亦步亦趋的跟着谢小三学习炒钢之法。

    经过一天的暴晒,一夜的烘烤,可使用的空心泥箭头,已经有一千多只。

    谢小三炒钢的时候,李中易就手拿炭笔,和一叠白麻纸,站在他的身旁,仔细的盯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有不清楚的,就反复的询问,直到搞懂为止。

    经过仔细的观察,李中易发觉,谢小三很多时候也仅仅是凭经验推断而已,并没有精确的操作指南。

    李中易觉得,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生铁和木炭的混合比例,一是铁水熔化后,有什么反应?

    第一个问题,谢小三用一把不太准的杆秤,给予了回答,四斤生铁块砸碎之后,搭配八斤木炭。

    李中易也不知道谢小三的这个比例是从哪里来,目前为了应急,只要顶用,也就足够了。

    至于攀登科技树的事,以后有的是时间去实验。根本就是急不来的事。

    谢小三告诉李中易,出铁水的密封口的温度,如果隔着三尺远。都能够感觉到惊人的烫度,这就说明铁水化了。

    李中易一阵无语,不过,好歹他有了个参照物,寥胜于无罢了。

    早上第一炉铁水出炉的时候,李中易全程观摩了一遍,他发现。谢小三确实时不时的就伸手,隔着空气试探密封门的烫手程度。

    嗯,儒门士大夫根本瞧不上低贱的工匠。很手留下文字的记载,导致很多工匠的独门绝技,只要经过战乱或是火灾,就会失传。

    这一次出铁水。由于李中易事先安排好了几十个工匠。摆布好空心泥箭头,谢小三倒铁水的进度,倒是加快了许多。

    这一炉铁水,一共灌注了三百支只泥箭头,李中易琢磨着,除了谢小三之外,如果再多做几只耐火的坩埚,速度还要加倍。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一直悬在李中易心头的大石头,终于舒了口气。

    望着正往炼铁炉内加料的谢小三。李中易的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能不能新建一座小型的炼铁炉呢?

    据李中易的观察,谢小三操作的这座炼铁炉,一次出铁水,也不过是三百余斤罢了。

    由于带兵驻守造箭坊的换成了慕容延钊,李中易已经不缺鼓风的壮汉,顶多每天搞来一头猪罢了。

    猪肉便宜,即使有些腥骚味,作菜的时候,只要多加一些茱萸和香料,倒是可以遮掩一部分膻腥。

    听了李中易的问题后,谢小三摸着脑袋说,造这样一座炼铁炉,至少需要十天左右,而且还需要耐火的粘土之类的东西都齐全。

    李中易一听,心里就满意了,有慕容延钊的军汉打下手,只要他搞齐了耐火材料,甚至可以同时造三五座炼铁炉出来。

    李中易是中医大家,对于炼铁很陌生,可是,做实验用的坩埚,他却是知道一些主要材料,比如说,粘土,石墨、石英等熔点高的物质。

    李中易在后蜀国,炼仙丹忽悠孟昶的时候,所造的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