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九零章 屋漏偏逢雨(第2/3页)  三国第一强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弃兖州,曹军也不是没有后劲的。荆州如今已经属于曹操麾下,虽然也需要部分兵马留守,防备江陵的刘表,但大部分兵马还是可以抽调北上的。

    除此之外,司马家的后起之秀司马懿正在益州游说刘焉,以此人的口才和见识,想必很快就能说服刘焉,使益州兵马出川助战。

    再加上李典护着马钧和墨、工二门的弟子到了颍川,仿制青州的霹雳炮也非无望。看起来,放弃在兖州一争长短,以图后举确实是王道。

    但以荀攸为首的反对派也不是没有道理,孙策若是闻讯后依然坚持北上争锋,曹军的收缩就变成坑人了。

    如今在兖州境内,青州成规模的主力军团就有三个,东线的张辽、黄忠,陈留的于禁,在加上机动作战的吕布,兵马足有四万多,都是精锐。一旦陷入包围,孙策纵然有三头六臂,也肯定讨不了好去。

    孙策如有不测,江东军就算不土崩瓦解,也不可能保持进攻的势头了。若落败退出兖州,以这人恩怨分明的性子,也不太可能继续配合曹军作战了。

    至于说传信孙策配合曹军的撤军行动,肯定也是行不通的。两边是盟军,没有从属关系,孙策肯临危不惧的北上救援,已经是很顾全大局的举动了。让他召之即来,挥之则去,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曹军方面连孙策的兵马到底到了什么地方,都不是很确定。

    就在襄邑之战发生的同一天,周瑜在寿春突袭袁术的皇宫,在投靠袁术不久的刘备的配合下,一举攻取袁术,当场杀之,颠覆了其建立的伪政权。大成王朝前后存在了不到一个月,颇有创立最短命的王朝记录的潜质。

    袁术来去匆匆。淮南一带随之大乱。周瑜虽然实现就制定好了弹压、稳定的计划,但他没想到孙策直接就北上了。还一口气带走了三万精锐!

    渡江北上的江东军主力一共才五万,虽然在睢安摆了一场鸿门宴,结果了雷薄,收降了张勋、陈纪,将那三万淮南军纳入麾下,但新降之军,战斗力根本不足以依靠,想守住睢安都难。哪里分得出力量来弹压袁术旧领?

    徐州的张颌、庞统都是很敏锐的人,在孙策率军离开睢安的第一时间,就举兵西进,向留守的孙权、黄盖发动了强有力的进攻。周瑜拿下寿春后,整合部分力量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增援孙权,其他地方一时间都是顾不得的了。

    所以,现在的袁术旧领相当混乱。情报根本出不来,除非孙策主动通报,否则曹操根本搞不清楚孙策军所在的位置和状况。

    这就是盟军联合作战的弊端之一,号令不统一,相互之间的沟通也不充分,很难形成合力。

    不过。两边的理由虽然都很充分,但在曹营之中,这种众说纷纭的场面依然不多见。因为曹操本身是个很有决断力的人,就算是很难判断的议题,往往在众人各抒己见之后。曹操很快就会做出决断。此外,在众幕僚之上。还有个郭嘉。

    郭嘉在曹军的地位,差不多相当于刘邦时代的张良,在战略问题上,从来都是很有主见的,只要他发表意见,曹操肯定会慎重考虑,往往最后也是会接受个不离十。

    但今天,曹操面沉似水,眉宇深锁,竟是迟迟无法决断。而郭嘉更离谱,他压根就没参加军议!这情况看起来多少有些诡异,但众谋臣也顾不得许多,只是争论不休。

    毫不夸张的说,曹军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抉择少有错失,灭顶之灾就不远了。以众谋臣眼下的身份,除了力挺到底,也没什么别的出路,故而大家也只能是尽力说服曹操,采取自己认为最正确的策略。

    正胶着间,帐门忽地一动,曹操像是有心电感应似的,不差分毫的抬眼望去,正见郭嘉闪身而入,一脸凝重。

    “奉孝,你终于回来了!”曹操从帅位上起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