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七二四章 兄弟齐心(第2/3页)  三国第一强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放在了次要位置。

    这是个很危险的信号,实际上,从江东逆袭荆州,本就不占优势。水战对地利的依赖性更强,荆州对江东有顺流而下的优势,而且这个优势是始终存在的。

    就算一时占了上风,打得荆州军不敢冒头,但若放松警惕,还是会出大事的,刘表,可不是那种随便揉捏的对手,当年的孙坚,已经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了这一点。

    张昭生性沉稳,原本也不赞同孙策北上中原,与王羽争锋的策略,趁着这个机会,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引得文臣们纷纷颔首发言,表示赞同。

    “子布言之有理,古人论守天下,言道:兵者凶器也,圣人亦不可妄动之,更曰:守险不如守德,我江东既有天险,若再修德政,待境内清平,山越不为祸患,再举兵北向,岂有不势如破竹之理?”引经据典者,正是吴县名士顾雍。

    说起来,此人与王羽还有些瓜葛,他师从蔡邕,学问是极好的,蔡邕到了青州后,还一度托人传信给他,邀他同去泰山书院做学问。

    但顾雍学到了老师的学问,却没学到后者淡泊致远的心性,一心扑在了仕途上,先后在周昕、许贡、孙策麾下任职,在众人之中,资历也算是很老的。

    “自江东与荆州开战以来,士卒死伤狼藉,民众流离失所,所得却不过鄂县、下雉等数县之敌。不能得土地,安民生,纵使百战百胜又有何益?故以雍之见,不若遣使襄阳,两家罢兵言和,若主公意有不甘,大可向刘使君索要钱粮,彼势窘力穷,当无不允之理。”

    “元叹此言甚善。”张纮一拂长须,也随声附和道:“如此一来。幼平等几位将军的顾虑也可消除了,我军不轻动。自然不虞会被人利用,正如当年西秦坐拥崤、函之险。坐观六国自相削弱,终得天下之势,轻主公慎思之。”

    文臣这边的意见基本一致,都赞同罢战讲和,休养生息。

    在这一点上,江东和青州倒是比较一致。这不是巧合,战争之中,文臣没多少发挥的余地,除非能迅速占领大片新领土。那又另当别论。

    江东和荆州的仗打了小半年,虽然优势很明显,但始终没能转化成实地,反倒使得刚刚安定下来的江东内部有了不稳的迹象。各地山越蠢蠢欲动,袁绍的余部,前丹阳太守周昕也活跃起来。

    周家兄弟三人,都曾为袁绍效力,周昂、周喁都在曹操与袁术的争斗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公孙越就死在前者手中。后者虽先后败于孙坚、袁术之手,但为曹操争取了一定的时间,令得后者能在彻底击败黑山贼后,从容迎战侵攻而来的袁术。

    周昕比他的两个弟弟坚持的时间更长。对手从孙坚、袁术变成了孙策,依然屡败屡战,锲而不舍。在孙策平定江东之前。他本依附于王朗,但后者攀上了高枝后。很干脆的舍弃了会稽郡,周昕只能自行逃亡。

    本来已经没了声息。但孙策平定江东后,不待休整,便立刻挥军猛攻江夏,于是就给了周昕喘息的机会,不知得了什么人的帮助,现在此人又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

    如周昕一样的还有不少,他只是最出名,动静也最大的一个而已。

    对外久攻不克,内部隐忧重重,文臣们普遍认为,现在到了该修内政的时候了。

    武将们对这样的言论当然很不满,可比起口才,他们远居下风,实在争论不过对方。而且他们也不担心,因为他们有个相当霸气的主公,任由这群酸丁说得天花乱坠,只消主公一句:“吾意已决,不必再议。”就只有闭嘴的份儿。

    所以,他们也不争辩,只是将目光投向孙策,期待着主公再次显露霸气。而文臣一边,以张昭为首,也都用期冀的眼神看着孙策,希望他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众望所归之下,孙策却是一反常态的沉吟不语,武将们的心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