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八七章 集思广益(第1/3页)  三国第一强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能行吗?”

    五月,青州刺史府内,这个句式成了流行词。

    但凡有一定身份的幕僚,闲暇时见面,略略寒暄几句之后,互相之间肯定要问上这么一句。

    “这事儿啊,还真不好说,主公行事向来天马行空,他既然说的那么笃定,也许……”出于对王羽的信心,大多数人都是半信半疑,毕竟这一年多以来,主公已经完成了那么多奇迹了,也不多这一桩。

    为了给自己的话找注脚,这些人还提出了证据:“别忘了,收降黄巾那会儿,主公可是带人从泰山顶上飞下来的!”

    “那,不一样吧?”持疑者也没那么容易被说服,“用大风筝载人,说到底,算不上多新奇的东西,关键是要胆大,我家主公最出名的不就是豪胆无双么?可现在这个……终究还是不成的吧?”

    “成不成,光靠说嘴有什么用?等东西做出来了,自己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说的也是。不过,用纸造铠甲这种事,实在让人摸不清头绪,也不知主公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

    “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有什么可奇怪的?说起来,改良后的青州纸,不也是主公亲自制作的吗?当时幕府诸君本待以君侯的名字命名之,却被君侯推辞了,说是借助了众工匠之力,不能独居此功,故而才命名为青州纸。以主公的深谋远虑,说不定他早就……”

    “有道理。”

    类似的议论,在刺史府内随处可闻,王羽造纸甲的设想委实让众人惊讶了一番。

    无论信或不信,众人讨论的也都不是纸甲的具体情况,而是从王羽的各种事迹中推断。这是儒家观念对世俗的影响之一,一个有能力的好人,做什么事都有道理;反之,则做什么都有问题。

    这反应让王羽有些无奈。

    如果可能的话,他更愿意对研发和生产过程完全保密,然后在战场出其不意的亮出王牌,打敌人个措手不及。

    可问题是,别看他信心十足提出了纸甲的概念,但实际上,对纸甲的相关细节,他的了解不比别人多多少。所以,只能采取集思广益的方式。

    纸甲在后世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

    有人把纸甲捧到了天上去,认为纸甲制作简单,又便宜,而且防御力比铁甲还高,是一等一的神兵利器。

    他们还举出了实例,南宋真德秀任泉州知州时,上枢密院的奏折称:“所有本寨军器都稍足备,但水军所需者纸甲。今本寨乃有铁甲百副,今当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军换易纸甲。”

    用一百副铁甲换五十具纸甲,如果不是有不为人知的内情,比如这位真大人的脑子有病之类的原因的话,那只能说明,纸甲确实比铁甲强了。

    也有人对这装备不屑一顾,认为这玩意就是古代的贪官们为了从军费中上下其手,拿出来骗钱的名目。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也很符合华夏官僚的作风,更符合世人对‘纸’的认知。

    一捅就破,才是纸的特性,形容什么东西脆弱,也会说是象用纸糊的一样。拿这东西做铠甲,纯属坑爹,别说跟铁甲比,就算是皮甲,也不可能相提并论的。

    纸甲首现于唐朝中后期,风行于宋。以宋朝重文轻武近乎畸形的社会风气中,纸甲确实有可能是文人们吹捧出来的神兵利器,反正他们自己又不用披甲上阵,给武人用的东西,够便宜就行呗,结实不结实?很重要吗?

    因为各种说法繁多,又自相矛盾,王羽不是考古学家,自然也没兴趣追究到底。

    不过,当他得了蔡琰的提示,对蔡侯纸进行改良时,的确已经有了生产纸甲的想法。当时没有付诸实施,一是因为研发刚开始,纸的产量还有限;另外,他对纸甲的具体性能也没什么概念。

    现在,为了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