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战前的外交形势【与正文有关】(第1/2页)  大国海魂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怕你们不看,本来准备放到今天晚上这一章的,写完发现有两千字,只好丢到作品相关里去了,资料可以有,但是不能到恶意灌水的程度。建议大家看一看,夏雨的资料一般很幽默很精彩,让你长知识的同时获得身心愉悦。还有,今天晚上的章节照常更新,不过可能没有正常的三千五六百字了,请大家见谅吧。】

    象征着法国光荣与辉煌的凡尔赛王宫已经有五十多年没有接待如此众多显赫的贵宾了,1871年1月18日,巴登大公国大公趋步上前高喊:“威廉皇帝万岁!”然后众人拔出剑,普鲁士国王威廉在众人的贵族与军人的欢呼声中登基,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此建立。

    如果说20世纪初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的对抗是关键词,那么19世纪中后叶的德法矛盾正是对抗的和源头。

    年轻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在法兰西废墟上,德国工业崛起法国的巨额战败赔款功不可没,这意味着法德矛盾几乎不可调和。在普法战争中使法国蒙受奇耻大辱的普军参谋长老毛奇则警告说:“我们在半年之中用利剑赢得的东西,必须在今后半个世纪用它来捍卫。”针锋相对的是,法国共和党人的领袖甘必大则说,“永远不要抛弃它们(阿尔萨斯—洛林)!永远不要抛弃忘记它们!”

    英明睿智的铁血首相预见到法国人的复仇心理,俾斯麦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削弱法国,孤立法国,阻止各国联合对付德国,所以他精心构建了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体系,孤立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已经取得的霸权地位。

    1873年,号称能“玩转八个地球”的俾斯麦促成了俄、德、奥三皇同盟,然而三皇同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巴尔干半岛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俄奥关系,1877-1878年的近东危机和柏林会议使俄德奥三皇同盟差点分崩离析。为了继续控制欧洲局势,俾斯麦主动出击,1879年10月与奥匈帝国签订《德奥同盟条约》,德奥同盟建立。俄国担心被孤立,于是主动提出加入德奥同盟,1881年6月,新的《三皇同盟条约》签署。1881年,法国占领突尼斯,法意矛盾加深,在俾斯麦的拉拢下,意大利人也加入进来,1882年5月德意奥三国在维也纳订立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建立。由于三皇同盟条约没有续订,俾斯麦担心俄国会倒向法国人,于是在1887年6月双方秘密签订《再保险条约》,进一步巩固了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联奥、拉俄、亲英、反法,集中精力对付法国,在铁血首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外交手段下,十九世纪中后叶,德国在欧陆的霸主地位无人可以睥睨。

    好景不长,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登基,1890年铁血首相下台,被俾斯麦咄咄逼人的外交手腕压的喘不过气来的法国人终于见着了一丝曙光。

    其实威廉二世的能力并不差,可惜他性格偏激口无遮拦并且好大喜功,既不具备良好的政策执行力,又没有其父威廉一世那样的胸襟气度与识人之明。而德国的政体决定了皇帝是一切政治和外交活动的重心,所以在威廉二世率性而为之下,德国外交失误频频。

    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拒绝延长《再保险条约》,独孤无助的法国人就好像恶狗见着了骨头,从工业体系到农业改革,财大气粗的金融资本家们用数不尽的法郎将贫弱的俄罗斯人送入帝国主义,试图将俄国拉上法国战车。北极熊虽然有些贪婪,但也并不是没有良心,1891年法俄之间缔结了外交协定,1893年,法俄军事协定正式生效。

    俄国人后,法国人内心依然惶恐不安,看看世仇德国的小兄弟和潜在盟友吧,奥匈帝国、意大利都是欧洲数一数二的角色,罗马利亚在巴尔干也算得上是一方诸侯,英国人虽然坚持光荣孤立,可战争一旦爆发,约翰牛没理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