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72章 ,青岛善后问题结束(第1/2页)  1908大军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72章 ,青岛善后问题结束

    国民大会进行了半个多月时间,终于进入了最后一部分议程,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最后一部分议程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将诞生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后更庄严的《中华民国宪法》。《宪法》草稿是由宋教仁主编,但严格的来说,参与起草的人并不多,真正尽心尽力的只有宋教仁一人,因此可以说这部《宪法》完全是宋教仁一人的手笔。

    不过对吴绍霆来说,元首制的确定已经让他不必再在乎《宪法》审议会议,于是接下来的会议他很少参与,一边考虑新一届中央政府的官员名单,一边暗中策划对元首制政策的推广和巩固。至于《宪法》审议会议,他仅仅策动国会两院将“总统”称谓改成“元首”,以及把大总统任期五年更改“元首”任职八年,把大总统只许连任两届改为“元首”可连任三届。尽管这个做法引起了很多民主人士的猜忌,尤其是在江浙一带活动的中华*,在消息传出之后马上组织反对宣传,抨击吴绍霆*制度和违背《宪法》精神。

    可是由新闻部掌控的舆论工具很快进行了连续报道,不仅邀请社会贤达发表支持吴绍霆的文章,连身为中华民国最高法官的徐世昌都亲自抓刀解释。徐世昌以最高法官身份称。“元首制是国家非常时期所推行非常制度,并非完全代替大总统制”,“等到国家趋于稳定发展,在下一次五年一度的泛代议制国民大会上,必然会修正元首制,恢复到总统制”。

    关于元首可以连任三届,每一任期长达八年之说,不仅徐世昌在报纸上公开解释,冯国璋、岑春渲等人也都通过各种渠道发表声明。他们声称“既是非常之时期,必当以非常之态度来应对,仿若正在进行的欧洲列强战争,战争长达数年或数十年,若在此期间频繁更换国家领袖犹如临阵换将,是国家成败之大忌”,“元首仅以设想最长任期,一旦国家渡过危机,元首制自当取消,再者能否连任也要由国民大会选举方能得知”。

    甚至与中国目前保持密切关系的德国、美国等国家,他们的时政记者以及国家政府官员也都支持吴绍霆的元首制,宣传“非常时期的元首制是中国走出国际困境唯一的出路”,以及“这是新生南京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象征”。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各大报纸上的主要内容都在围绕国民大会闭幕与元首制,新闻部把侧重点放在“临时元首制”与“加强中央集权”上面。很快民间就接受了这样的说法,不仅仅是他们受到众多舆论的影响,更多的还是他们对吴绍霆的信任和推崇。

    二月十五日,滨口雄幸决定接受吴绍霆的条件,以七百万美元的价格赎回所有俘虏。当天下午*公使馆派人将三百万美元现款与价值四百万美元的白银送到总统府。吴绍霆将这笔费用直接送到财政部,交给财政部仔细点算,最终在四个钟点之后签署移交俘虏的命令。

    *政府对于这次失败的外交非常失望,*国内也对吴绍霆的痛恨与日俱增。军阀们不得不把对中国的担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断向内阁施压,要求尽快筹集更多预算投入军备扩张,不仅要把之前重建第五师团、第十八师团和新建第十九师团、第二十师团的计划落实,还要在此基础上实事更长远的军事发展规划,一定要在八年之内达到与中国同等陆军兵力数量。

    面对军阀有理有据的叫嚣,*民主派政客显得非常势单力薄,连国民都开始倒向军阀派,他们又能如何遏制军阀们的野心呢?再者,他们同样也很担心中国带来的危机影响,在力保国家地位与力保政治地位上,已经很难再做出抉择了。

    从二月十六日开始,中国国防部与*外务省开始就移交俘虏事宜磋商具体行动计划。*外交部要求中方先用船只将四万名*士兵分批送往旅顺安置,再由旅顺陆续返回国内或者前往朝鲜。不过中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