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章,圣人道(第2/3页)  鸿蒙教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偏爱,任由万物自然运作而不加干预。圣人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爱,任由百姓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加干预。 这句话的关键是不加干预。 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正是最好的态度。 比如心怀慈悲之人看见有狼追逐兔子,就把狼赶跑了,这样一来兔子是得救了,可是狼却挨饿了。

    但又有人说,狼是坏的该死,赶跑了狼是行善积德,可是反过来一想,人最后还不是要吃兔子?人与狼都吃兔子,凭什么说狼就是坏的?

    在反之思维,无论是狼还是人,最后或者说兔子,都是为了生存,狼没有食物会死,人没有食物也会死,在生存面前,没有好坏,只有本能的驱使,有时候人的本能或许连狼都不如!!!

    在举一个列子,某牧羊地有狼,羊常遭狼吃,于是人们把狼打杀了,结果是羊群由于没有天敌的压迫而退化。人们不得不重新引入狼。 若是顺其自然,不加干预,万物之间就会形成了一种平衡,如果妄加干预,破坏了其中一环势必引起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加干预。 同样,圣人任由百姓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加干扰,看似不负责任,其实正是最好的负责。

    正如秦浩所说,万物皆有其道,只是道不同而已。

    凡自以为是的干扰社会,不管他是出于怎样的慈悲之心,最终的结果都是好心做坏事,因为无论多好的道德伦理思想都不可能面面具到,当你照顾一部分人时,必定伤害了另一部分人,如果这种思想只是存在于民间则无关紧要,而一旦由统治者将其上升到国教的地步并对人民的行为进行规范,进而打压别的思想时,其破坏性就出现了。

    人族历史就是这样过来的。比如儒家推行仁政,它有一套自己的完善理论,做人准则,看起来冠冕堂皇,但二千余年来多少人遭其毒害?在强权压迫下制造了多少不公?比如儒家提倡忠君,那么李世民,朱元璋这类大逆不道的人岂不是早就该死了?

    但即使这样也并不是说儒家一无是处,儒家的精华在于礼仪忠孝,礼貌,仪表,忠诚,孝道,这都是可取的,为何孔圣人在晚年却不在干预七国纷争?而只是留在鲁国编书授徒?就是因为他知道,有些事情你越去干预,就越演越烈,得到的却是相反的效果,所以他只留下传世的篇章,让人自己去领悟。

    “圣人当为人族师,道德伦理止于心!”郑元卿继续下笔,意思是说,人们不应该盲目的去崇拜圣人,因为圣人也是人,只应该将他们当做老师一样,去保持应有尊敬,因为圣人教化天下,让世人懂得礼义廉耻,而并非却盲目的崇拜他们。

    因为那毫无意义,只会盲目的崇拜,却忘记了他们的道,那就违背了自己的本心。

    要知道圣人也有错误的时候,比如说孔圣就有一句经典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自己纠察自己的错误,若只是盲目的去崇拜圣人,与奴隶无异,人生还未开始,却已经走了歪路。

    “人无耻,而非人!”郑元卿可谓是将古中国诸子百家的精华,都发挥到了极点,而那些愚忠的糟糠之说。秦浩直接给他剔除了,所以说郑元卿学的都是最精华的东西,若是不能成就圣人之道,那他就不是什么天才,而是蠢材了。

    当秦浩观摩到郑元卿的一字一句时,也不由赞叹,此子果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句句都是道理,却又让人深深的去反思。

    就比如说这人无耻,而非人,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为何?就是因为人知道礼义廉耻,连耻都不知道了,那这种人,也就无可救药了。

    “知耻而后勇,知耻而上进,圣人道........”郑元卿一字一句,可谓是连贯畅通,越写脑海中的文思恍如泉水一般涌出,身上那股浩然之气更加浑厚起来,但他每一句却阐述了万千的道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