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舍两难(第3/5页)  大魏王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锐大军沿边主动出击都不在话下,甚至可以开关而出,直扑旧锦州,营州旧地,恢复汉唐旧疆,根本毫无困难。

    彼时的东胡,将是兵困民乏,信心大挫,又无中原汉奸新附军的支持,仅凭其国力和兵力,几次激战打下来,其就要亡族了。

    大好局面,若徐子先主导定是如此执行,不急不徐,不给敌人任何机会。

    李开明的失误就是两条,一条是过于依靠乡党,不肯信用南人,包括荆北和荆南投附的大量部下。

    这导致其部下管军级别的大将,几乎全部是秦凤路人,他们渴欲早日打回北方,打入关中,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这些人却是不曾想过,若是大业失败,他们早早回到家乡,不过是连累宗族亲人,致使地方遭难,简直就是害人害已!

    再有一条,其始终未得读人和士绅的承认,草莽出身,经营不善,以致士绅和读人始终不与其合作,这也是其未用水磨功夫治理地方,治政手段相当粗疏所致。

    这两条,徐子先都不会犯相同类似的错误。

    前世之时,身为宗室国侯,徐子先对纵横诸路,灭亡大魏的李开明当然是万分痛恨。

    若无此人,大魏纵有北伐之败,仍可苟延残喘,东胡损失也大,且战争潜力远在大魏之下,再僵持十几二十年,东胡可能就会陷入衰败。

    这也是游牧和渔猎民族的惯例,兴起也快,攻击极锐,但不能持久。

    不过现在的徐子先对李开明等辈也有了一些理解和宽容,甚至这种宽容还在对赵王之上。赵王等人是内部的败类,为了权利而不惜一切,甚至天下沸腾,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乃至华夏文明断绝,只要为了他们的私利得逞,则其可不顾一切。

    而李开明等人,则是死中求活,西北和荆南都是如此,朝廷为了敛财,放纵坐视地方官员层层加码征收赋税,每一任地方官只要舍得脸皮,就可以家资万贯,天下各州府县有多少官,多少吏,人人俱是富的流油,孔和这样有操守的吏员,真是凤毛麟角,也不容于同僚。

    杨世伟和郑里那样的就算是清廉,只拿规例,不主动收取贿赂,或是伸手去拿不该拿的钱财。

    而多半官员,常例灰色收入已经满足不了他们,虽不似王越那般过份,但巧取豪夺,广收贿赂,当官辞任之时,宦囊丰满,这已经成为常态。

    因此百姓无比困苦,满足国赋已经相当困难,再有层层加码的各种杂赋杂税,李开明之辈虽然横行万里,祸害一时,甚至断绝了华夏文明,但难道又令其一直忍耐,当牛作马吗?

    现在车队已经送往建州,阻止不及……于今之计,便是有两条取舍之道。

    一条便是以南安原本的驻军加上骑营,八百余府军立刻去突袭建州。

    徐子先感觉,李开明现在立足不稳,武器铠甲可能都未下发,其核心部下不到两千人,流寇的战力向来是高于厢军而低于禁军,应该远在中山府军之下。

    若以骑营突袭,效力更显,估计一合之下

    ,贼众和刚刚依附的矿工,流民大军,将会一溃而散。

    不过以李开明的经历和能力来说,其安能不提防中山府军?

    依山立寨,层层叠叠,防御纵深以老营兵的劲卒和矿工为主,凭借蜿蜒曲折的山道和营寨固守,徐子先的偷袭可能劳师无功,甚至损兵折将而返。

    对向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徐子先来说,一次失败,就足以断送他此前积累的无敌形象,对朝廷和地方来说,原本镇守东南的第一人选是徐子先,也是因为其百战百胜的无敌记录而产生,若徐子先也打败仗,且是败在流寇手中,对他的形象当然是极大的打击,甚至会影响到其后的布局。

    而若坐视不理,任由李开明坐大,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