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八十七章 今天发个大章(第3/4页)  大魏王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变和扭转形象的时候了。

    ……

    “这篇策文还真是有意思……”端明殿学士,礼部尚苏颂贤弹着手中的策问,脸上的表情也是可堪玩味。

    文进士考试在贡院,三千士子鱼贯而入,在贡院中要呆足三天。

    武进士考试则是在讲武学堂的大校场,考弓马骑射。

    但在考骑射之前,武进士也需要进入贡院一天,考策问。

    经义和诗词,武进士就不需要再考了。

    经义,策问,加诗赋,这个时代当然没有八股文,也没有朱子集注,考经义就是从四五经中摘题,看的是士子对经义的掌握程度高低,文章不仅要华美,对经义的掌握更是得炉火纯青。

    简单来说,得熟读那些儒家经典,然后阐述引发自己的思考,行文流畅,词语华美,没有病句,错字,格式规范,字迹工整是最基本的,能通过解试到京师来考进士的,这都是最基本的标准,那些行文都有滞碍的,秀才也不一定得中,更不要说考中举人,通过解试,前来京师考试的士子们了。

    主考官和考官们都需要在这些过了基本线的考卷中精中选精,挑出遣词造句最佳,字迹,格范最佳的成为荐本,然后推到天子案头。

    进士照例归得天子勾选,任何一个进士都必须经过这一关,虽然要经过考官荐举,但中或不中,就是在天子的一念之间。

    这就是大魏的祖制之一,没有什么座师,门生,进士们也没有什么考官老师,没有恩主,唯一的恩主,只能是大魏天子,当今皇帝。

    策问则是问实务,给一个题目,由得考生自主发挥。

    这比考经义要难,不仅要文章华美,对国事还得有所关注,下笔要言之有物。

    虽然肯定还是不免泛泛而谈,但亦是会有真知灼见。

    本朝名相,从策问中一骑绝尘,引发朝野瞩目的,大有人在。

    经义寻常,还不会失去朝官资格,策问普通的,也就只能是三甲以下出身,起点就比较低,以从八品,正八品的低职做起,多半就是在地方州县迁转,这一辈子也不要想进入京师为朝官。

    至于到五品以上,成为朝廷重臣,那就更是想也别想了。

    策问要言之有物,不仅下笔成文要有章法,最重要的是平时注意收集邸抄信息,对朝廷大政有所了解,这才能言之有物。

    这使得文武官员的家族子弟,那些世代官绅的大世家更容易叫子弟写出精采的策问来。

    唐末时,有人抱怨宰相李德裕给世家子弟太多机会,李德裕就是反问,那些科举儒生,都是一笔好文章,但朝廷的典章制度,边郡地方情形,朝廷运作规矩,那些科举进士能如世家大族子弟娴熟否?

    大魏不会断绝普通寒门子弟的上进之路,那些英才在有限的条件下一样能够成功。也不会刻意打压世家豪族,福建的昌文侯府,一门数十进士,就是在策问上占了大便宜。

    最后才是诗词,与唐时重诗词的科举制度相比,大魏的诗词已经沦为第三样,纯粹是锦上添花之举,策问第一,经义第二,诗词第三,没有策问和经义打底子,诗词写的再好,也就适合青楼传唱,不妨去奉旨填词,走马章台,还是不要为官的好。

    苏颂贤手中的策问便是徐子先手,考过策问之后,二月初十这天,所有考武进士的都到了讲武堂校场。

    徐子先是锁厅试,但只是解决了解试名额的问题,策问重兵法,弓马骑射都是与普通的武进士一样,只是在宗室上稍有优待。

    只要合格的就能入选,若是稍微优秀一些,则必定能名列前茅。

    “轻弓弩,重骑兵?”苏颂贤看看左右,有诸学士组成的考官团,虽然文人来考武进士的兵法策问,但在场的人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