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听息(第1/3页)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舱外传来了轻微的脚步声,东望了过去,只见道士和吉安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道士看见东睁着眼,微微一怔,随即露出了笑容:“陛下醒了,是不是觉得好多了”说完走到榻旁给东把起了脉。

    东看了看这个道士,他知道这个时候能够出现在这里的人不是一般人,但他不想问。不该知道的事情还是不要问的好。

    道士很快把完了脉,说道:“陛下气色好了很多,嗯,就是气息也比以前平稳了许多,不容易啊。”说完他看了一眼吉安,然后又看着东。

    这话好像有点别的意思啊,东笑了笑。

    东的确在练一种功法,这是一种他很早以前就练过的功法。只是前几天心绪不宁,完全进入不了状态。

    庄子听息法是一种道家静功,原为性命双xiu的基础。它导源于庄子,妙在坐卧皆可,男女老少皆宜,而且不会发生偏差。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但请注意,这不是让你听自己的鼻中有什么声音,而是要你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不要让它瞒过。换句话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感觉自己的呼吸就可以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等,皆任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识去支配它。这样听息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了,渐渐地进入睡乡,这样就做到了前人所说的“心息相依”,就对了。

    简单吧老子道德经里怎么说的大道至简啊。

    有趣的是,在他现在所处的这个时空,百多年前苏东坡这个大才子也提到过相似的功法。苏夫子的原文是: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道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白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效,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於此。东坡志林卷一。

    纵观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哲学,它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喜欢讲“平衡”或者称之为“对称”。比如我们经常能看到的词:阴阳、动静、虚实、矛盾、进退等等,即使是从字面上看,它们也是平衡和对称的。另外还有八卦、太极、五行、七星、九宫等图形也都含有潜在的平衡含义。儒家的“中庸”思想其实也是如此。这种两极或多极的平衡理念在后世的社会活动中反映的更多,如经营中的产与销、生产中的投入与产出、军事中的攻与防,等等。

    但是,后世的人们很有可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人本身。我们要问,人一生最大的两极是什么是活动与休息,这两个方面实际贯穿了人的一生。活动的内容就不说了,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我们通常所说的运动、锻炼,它们的结果只是使人的活动能力有很大提高。

    可是,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却觉得自己的身体健康越来越差,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面更多的是休息越来越差了,更确切点说,应该是休息的质量越来越差了。当白领们陷入亚健康,他们不是营养不好,锻炼有可能是少了点,但更多的原因是在休息上。

    我们知道,人体是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的,可是这种身体的自我修复更多的是在休息中进行。一个得不到良好休息、甚至睡眠都不足的人会怎样,基本上每个人都很清楚,要不兄弟们怎么会有“睡觉睡到自然醒”这个奢望

    看来后世的人们提倡或流行的锻炼方法是有缺陷的,或者说是不全面的。也许我们的古人早就认识到这点,只是限于知识和朴素的认知方法,而用一种不同于现今文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