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3章 灾荒年的人头粮(第1/3页)  周宣王散打四十六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宣王带领一队人人马马,吃吃喝喝地打道回镐京。

    沿途路边田间,乡野山头,确实看到天干火旱,禾苗枯萎,树叶焦黄凋落。沿途人家户鸡不鸣,狗不叫,房顶上炊烟较少,路上几次遇见逃荒要饭的人,拦着他们要吃要喝要水要钱,他们穿着破衣烂裳,有的女的赤身祼身,有的老者奄奄一息,已经迈不开步子。

    有一天,宣王亲眼看见一个老乞丐靠在一株枯萎的榆树旁,啃着榆树皮,就在这时,另一个饥饿的乞丐不顾一切地冲上来,猛然地将他一掌推开,那老乞丐象一根枯柴一样倒下去,在地上手脚抽缩扑腾几下,就不动了。不用他猜想,就是死了。

    宣王没有命令一行人停下脚步去进行施救,回为他明白,他们要振救的是普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一个老者的死,或者说一群人的死,唤起起不应该是一个君王的私自恻隐之心,而是应该唤起一个君王的为天下人造福谋利的豪情壮志。那么所有千言万语,千思万想,都是要化作千山万水,千难万险,然后,挥手指挥千军万马,威加四海为雨露,化解八方困与愁,这才是一个君主,这才是一代君王!宣王一辈子想做的就是这些事!

    沿路所见此情此景,在驿站中,稍事休息,宣王心里很不好受,终于忍不住泪水长流,他对同行的杜伯说道:

    “杜爱卿,我们在此游山玩水,不知饥饿,国家如此凋零,生灵如此涂炭,本王我深感愧疚,我觉得我上对不起天地祖宗,下对不起黎民百姓啊,祖先的江山在我手中如果断送,我如何有脸面活在世上!?杜爱卿,我们一定要殚精竭虑,夙夜在公,千言万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普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杜爱卿,你说我说的对吗?”

    杜伯诚惶诚恐地回答:

    “王上所言极是,臣下平时工作不力,对下面的情况掌握不够,救灾救急工作做的还不够深入,这次回到镐京去,我将殚精竭虑,全心投入救灾救急,争取在短期内让黎民百姓有饭吃,有衣穿,不出来逃荒要饭,此番光影确实给宣王尊上丢脸了,下官赔罪,下官赔罪。”

    宣王回宫后,心急如焚,但是到底从那里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当前国力空虚,手中无钱粮,心中也很慌。其实他在当前也没有什么吹糠见米的好办法。但是作为大周的决大哥,总不能坐视不管吧。于是,他让太师杜伯发布了一道命令:要求全国救灾救急,千方百计解决黎民百姓吃饭的问题c穿衣的问题。要求各地各级成立救助站和施粥点,专门收容c救助和遣送那些逃荒要饭的人。同时,要求各地各级地方官加强对黎民百姓的管控,没有官府批准,一律不准外出乞讨,要求加大生产自救,创新粮食生产方式,开掘饮食新渠道,并指出,要加强饮食计划,劳动强度大的,多吃点,吃好点,劳动强度小的,少吃点,吃差点也没有关系,但是特别要保证妇女儿童的营养。

    同时,宣王等高层,还把目光盯在了西北方向的戎敌和东南方向的楚蛮,因为西北戎地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那里生长着牛羊肉;而东南楚蛮之地绿水青山枉自多,稻谷高粱蔬果香,那里可以提供救灾物资,而获得这些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抢!也就是要打战,还是那句老话,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但是,粮食从哪里来?办法只有一个,收!向老百姓收!

    于是,宣王让杜伯太师府发布命令,要求全国各地和各诸侯国大力发展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以家庭人口多少为基数确定上缴粮食多少,这就是“人头粮”政策。

    河南许昌南30里,许家村不大,是一个小山村。村里的人大多都姓许,是商代跟随商王汤打江山后,接受商王汤赐封土地后,在此定居繁衍生息,祖上许丙辰被商王封赐为许王,开初只有11户,100多人,后经婚丧嫁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