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交谈中,聊起平常休闲时间都喜欢干什么呢?喜欢听人讲故事,讲一些实事故事。朋友帮我总结了一下,我应该是喜欢看纪录片。就在前不久我才知道,原来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放弃了追剧看电影模式,而且音乐也很少听,突然迷上了纪录片。也许那些电视剧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电视电影,那些艺术的东西我没有办法欣赏了,我更想看到一种关于描写社会化进程,各行各业的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状态。
在百度上大致了解了一下纪录片的发展使,纪录片并非我认为,那些拍摄出来的影像100属实,因为拍摄手法的不一样,它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纪录片跟故事片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可能就如谢尔盖·爱森斯坦所说:“对于我来说,一部电影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它是表演出来的一步故事片还是纪录片,并不重要。它要表现的是真理而不是事实。”
今天有幸在yutube,视频网站上看到这样一步纪录片,《含着眼泪活着》。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个纪录片要叫这么一个让人难受的名字。我想对这整个纪录片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故事的男主人公,名叫:丁尚彪。出生于上海,父母是工人阶级。在19世纪50年代初期,应该是“知青”上山下乡政治运动的时候。16岁的他被派到安徽最穷的小山村,抛头颅撒热血。那里穷到什么程度:干完10个小时的活,还经常吃不饱,一到冬天就有很对当地人要出门讨饭。当然,在现在我们是没有办法理解的。就在那里认识了跟自己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妻子,妻子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在那个穷苦的山村里,两人结为夫妻。结婚的时候,除了一张床和被褥,再也没有其它。在那个闭塞的山村里,一呆就是26年,等小孩出生,再回到上海的时候。老丁已经42岁,那时候他身无分文。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早就将他们遗忘并淘汰了,只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的度日。可这个倔强,不屈命运的老丁,在这迟暮之年却想让自己翻身,改写自己的历史。花了5毛钱买了一份日本语学校的招生简章。在国内这样的年纪实在是尴尬,想读书学校也不会收,那个年代教育资源本身就匮乏。他下定决心,要为自己和妻子女儿找出一条出路,去日本留学打拼。可高昂的学费,42万日元,在当时那个大家经济都很窘迫的年代,真不是那么容易能拿得出的。这个数字需要他和他的妻子加起来15年的工资。可他并没有放弃,在亲戚朋友中东奔西凑,终于凑到了学费。在1989年,离开了妻子和女儿,孤身一人踏上了寻梦的旅途。
他要上的那个学校,在日本的一个边陲小镇“阿寒町”,这个地方就如它的名字,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人烟稀少。阿寒町政府想利用外国留学生来发展自己的小镇,可是当时大部分的中国留学生,都是负债出国,想着出国勤工俭学,一边上学一边还债。显然这个地方,不适合老丁。他只能想办法从这个学校逃走,去到大城市东京谋求生存和发展。
一个人想要做的事情,总是要拼尽全力,终于他如愿来到了东京,由于没有居留签证,又没有任何学校接受他,他只能黑下来,做着最底层的工作,在餐厅洗碗,做清洁工。一个人做着三份工作,住在铁路旁边,没有卫生间的一厅一厨房的小房子里。在那个地方一住就是15年。在这个15年里,就在女儿考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特意去日本转机,在那里使用过境签证,父亲在和女儿分开七年的第一次见面,父亲没有签证,没有办法去机场接机,只能在靠近机场附近的车站等候她。离别的车站,无声的告白,让我落泪了,那是隐藏在心中无法表达深切的父爱。老丁继续留在东京,打工赚钱,需要供女儿上完大学。在这期间,妻子也在努力申请去往美国的签证,她用了5年的时间,被拒签12次,终于在第十三次的时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