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东汉初兴(第1/3页)  汉家衣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洛阳这年的雪,比往年来的早了一些,兴许是延续着“光武中兴”的盛景,颇有几分兆丰年的味道。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推翻王莽新政后,依旧是延续独尊儒术的方针,以“柔道治国”为主理念,退功臣、进文吏。

    多数开国将帅封侯归乡,赐予优厚待遇,而不参与政治。

    天下平定之后,不同于西汉开国之初的大兴土木,刘秀倒是更为民生着想,恢复了三十税一的旧制,减轻了百姓的劳作徭役。闲暇之余,还可说些家常,虽无关风花雪月,但这小日子过得,也舒坦了些。

    热闹一点的集市,有说书先生的,就来讲一讲那诗经,说些才子佳人。莫说甚“饭饱思淫 欲”,能让孔老夫子整理的,还会差了?此举倒不是曲解圣人经典,无非就是图个爽快,我说故事,你掏钱,双方乐在其中,岂不妙哉。

    再到了天子脚下,那就是学府林立。马背上打下的天下,得靠读书人去守,前朝的教训,足够多了。

    冬至刚过,家家公子哥皆是裹上了狐裘,上好丝绸缝制,厚实却很是轻便,不压身。偶尔有寒风呼啸而过,耳边的鬓发拂开了眉宇间的英姿,好一个风流倜傥。大家闺秀的见了,也顾不得矜持之言,纷纷缠着出去郊外玩耍,夜夜怀春。

    汉书有言:“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既要外出见那君子,各家的小姐怎能不好好打扮一番。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再加上华夏各个朝代皆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身着这衣裳,不说显得多么华丽,彰显出所穿之人的历史涵养还是可以的。洛阳这地学术氛围浓厚,注重的多是内在,这么一来,汉服就是上乘之选了。

    城南有一座府邸,中门装扮的富丽堂皇,旁门也是用上好的楠木制成。不熟知这府邸的人见了,难免会有疑惑,既是富贵人家,何不住在城东。

    府邸外还有两座石狮子,坐姿端正,却让人有着一种畏惧之感,皇城脚下,能有这份资产了,不多了。

    府里府外皆是可见的桑树,掺杂着少许的榆树和莴苣,虽说后者养蝉产的黄丝非是上乘之选,但制起给下人衣裳来,质地还是要比用麻布好的多。这也称不上是姜家小气,毕竟每年产的蚕丝也就那么多,做的衣裳大部分还是要进贡给宫里的,只有少部分是在世面上营销。若还要用此做下人的衣裳,姜家不仅负担不起,也不敢开这个先河。这风气若是带起来了,引起一股奢靡之风,攀比的家产的话,抄家都算是轻的了。

    这任皇帝刚打下的天下,正是慢慢恢复元气的时候,连他自己老人家的龙袍也是有些许的补丁。上面的励精图治,下面又怎敢卖弄的富贵。那些最好的狐裘姜家也是全部送到了宫里,不敢私藏一件。

    古话说,伴君如伴虎,这句话说没错。虽然这几年来为皇家制衣裳,他们的地位水涨船高,虽说不是皇亲国戚,但也有了那份身份的尊贵,就差没有实权了。当然,若是姜老爷子想要在朝中弄个一官半职的,也并非难事,这几年积攒下的人脉不少,关键就是姜老爷子不想。

    清者不能自清,浊者更浊,这样的朝堂,实在是没有什么意思。

    虽还未隆冬,天气已经是比往年寒冷了许多,已经是有几束梅花含苞欲。似乎是在告诉着人们,不畏严寒的品行,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开国之初,为了在国内形成一股学术氛围,刘秀就下令在每年的梅花开放时节举办一场盛席,名曰探花使。

    城东有一处行宫,是刘秀专门建造来举办这场盛席的。届时,凡是有点名气的人物都会带着自家闺女来此,而那些饱读诗书的才子则是充当探花使的角色,在后院中采摘了梅花送至自己心仪的姑娘身前。

    在此之前,还要当众做赋,若是不行,且不说姑娘对你没个好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