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章 黄头回纥的使节(第1/2页)  第一日不落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昆仑山到祁连山附近作为河西回鹘的聚居地,南跨青海,北控居延海,在绵亘数千里之内,水草丰美,极适合于畜牧业的发展,有些地方借祁连山的冰雪之利也十分宜于农耕。为此迁徙到此地的回鹘人,大部分还从事畜牧生活,也有一部分人转变为农业居民,进行农业生产。回鹘文字对北方、西北地区一些民族文字的创造产生了直接影响,元代的蒙古文是根据回鹘文字母创造的,一直使用至21世纪。而清朝哈赤颁行的满文,则又是根据蒙古文创造的。

    回鹘各支尽占东西亚欧陆路交通要道上的咽喉之地,逐渐成为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他们无论战乱年月,还是和平时期,足迹西到波斯、印度,东到陕西、河南、山东,特别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汴京、燕京和辽的上京临潢府等地。回鹘人用马匹、百叠布、褐、斜褐、貂鼠皮、野马皮、、珠、玉、琥珀、玛瑙、硇砂、镔铁兵器等等各类货物,从五代各朝和宋、辽、金的政斧换取到大量的铜钱、白银和绢、帛、丝、茶等物,大大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为此,各地还建置了回鹘商人的聚居之地。

    曾经的回鹘帝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接受中原王朝册封的合法王族世系已经断绝在西夏的李元昊手中。五十多年后,穿越众安排的一幕大戏开始上演了。

    地广人稀,国力衰弱的西域诸国最头痛就是辽国和夏国的勒索了。

    自从大宋帝国名义上收编所有吐蕃部族之后,夹居在西夏和宋属吐蕃之间的黄头回纥就郁闷了。早些年投靠青唐的角厮罗,角厮罗被大宋收编了,西夏一直都是死敌,吐蕃诸部都是一盘被大宋帝国收买的散沙。西北的高昌回鹘,也就是西州回鹘也是国力衰弱难以保护自己不受西夏和辽国等东部强邻和西部喀喇汗国的劫掠。悲催的黄头回纥不得不向大宋帝国这个唯一大度的邻国输诚。

    早在吐蕃宣布与大宋帝国合并的时候黄头回纥就有归顺之意,但是很多犹豫不决的权贵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畏惧西夏这个最近的强邻和宗主国,始终无法下定决心投靠大宋帝国。

    当大宋帝国战胜夏国,一改过去的击溃战和防守战为主以及败多胜少的情况,一口气歼灭了数万夏国党项族精锐军队之后,黄头回纥马上就派出了一个高规格的投诚使节团队到汴京输诚,请求内附成为藩属或与吐蕃一样名义上合并。

    实际上黄头回纥仅仅只是一个大一点的部落联合体,并非统一的国家政权。夹在西夏、高昌回鹘、吐蕃诸部之间混口饭吃的黄头回纥十分艰难,总人口还不到20万的游牧部落联盟不可能发展壮大。只能选择依附于某一个大国的必然命运就像无数弱小的民族一样凄惨。

    五十多年前,被李元昊灭国的惨痛经历和弱小不堪的实力让这只不论是地盘还是人口都不碍大局的回鹘汗国的后裔深知抱粗腿的必要姓。可是早已被喀喇汗灭掉的于阗早些年对大宋帝国的进贡和交好不是也没换来大宋帝国的保护吗十分矛盾的使节不得不在路上理顺自己的目的和思想。

    穿越众早就安排好的商队和派驻黄头回纥的代表陪同使节一起回汴京请求内附,希望获得和吐蕃诸部一样的待遇。在不断的暗示和套话之后,穿越众知道了这批回鹘后裔的底线。他们可以比贫穷和人力紧缺的吐蕃诸部提供更多的仆从军和贡品,还可以放弃更多的自主权与利益交换宋帝国的保护和驻军。

    接到电报通知的穿越众在三个月后才真正见到命运悲惨的这只裕固族的祖先派遣的使节。典型的回鹘族特使顶着畏兀儿人特有的深棕色卷发,满身充斥着浓郁的回鹘贵族气息。大胡子、肥胖的身躯、繁复的织金长袍、蓝色的眼仁、高鼻梁、白皮肤等等显著的特征都显示出这个使节的身份和家世。

    在使节走后,穿越众开始商议将借助黄头回纥这一支最弱的回鹘后裔的名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