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二五六章 目前看来(第2/5页)  美女赢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乐一次又一次地上行,到后来甚至有了点圆舞曲的感觉,表现出来的不光是喜悦了,甚至还有点兴奋,不光指挥的动作变活泼了,连台下几位领导的神情看起来都精神不少。

    突然,在一个让人感觉接下来应该还有更高一波情绪的节点,台上连立新猛然双掌前伸,正在演奏着的乐手们全部停下让音乐戛然而止,紧接着三弦组和扬琴组随着指挥的手势开工。

    都是击弦乐器但是音色大不相同,奏响的旋律也表现得各自为政连对位都没有,但是一开始都挺简单的,作曲家并没炫富。

    从西洋管弦乐团的合奏猛然变到两组民族乐器,感觉的确很突然甚至突兀,远没有第一乐章中那种有音乐线索过度引领的自然感觉,这种剧烈的变化对听众造成的冲击肯定不小,只是暂时还不知道是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

    在几个小节的单调单音符弹奏之后,扬琴和三弦的旋律之间开始有联系呼应了,同时两组乐器的在演奏上也开始展现各自的一些传统特色,虽然还是些比较基础的技巧,但是暴发富好像又按奈不住开始卖弄了,但是这一次作曲家并没媚俗,而是循序渐进的甚至隐忍的。

    随着扬琴和三弦的旋律逐渐丰满,大提琴组开工开始自己的低音角色。有了底气后,两组民族乐器就更进一步,旋律更鲜明起来,技巧表现上也更丰富了一些,不像在第一乐中,只服务了音乐却没什么表现空间。

    木管和铜管又先后加入,不过感觉上似乎并不是像大提琴那样来服务衬托的,反而是来抢夺听众对三弦和扬琴的注意力。三弦和扬琴也很快意识到了,于是两者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音乐色彩上似乎都在激励对方,也都变得更积极丰满。

    这时候乐器的整体色彩也很明确了,跟前面一样,也是欢愉和快乐,但是又有着明显的差别。

    随着各声部都运作交响起来,三弦和扬琴已经是比翼双飞了,杨琴轻快灵动得像一群小鸟翩翩起舞,三弦则让人感觉沉稳大气但也能不受约束自由翱翔。到这时候,作曲家把前后两段欢愉音乐进行对比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差别也被成功表现出来了。

    在扬琴和三弦的主导下,乐曲又欢愉到到一个足够高的程度,作曲家似乎觉得够了,要把这一节告一段落,于是音乐开始朝下一阶段过度,可是就在扬琴和三弦逐渐释放了之前的欢愉开始安定甚至开始安静下来时,一直看热闹的琵琶组突然发力,瞬间把扬琴和三弦在这一乐章的动机组合起来了用更铿锵的形式演绎出来,然后再接上两轮迅捷的轮指功夫,又瞬间恢复安静。

    这里琵琶简直是快闪,就两个小节,猛然出现迅疾演奏又顿时消隐,简直让人手足无措惊呆当场。可是如果让作曲系的老师来看,一定会对琵琶的闪电袭击大加赞赏,老师们会说就是这两个小节看似可有可无的琵琶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是这两个小节的琵琶让四段式的第二乐章的第一段尘埃落定,点题明确了前后两种欢愉的差别。前面西洋乐器主导的欢愉是热闹甚至有点喧哗的,而扬琴和三弦主导的欢愉则会隐忍一些却透着一些痛快酣畅。

    《杨景行第二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也没有什么理论上的突破,很明显的四段式结构,和声织体方面也没啥学术贡献,但是作曲家在这一乐章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旋律创造力,乐章里先后变现了欢愉、悲伤、平静、庄严这四种音乐色彩,而每一种色彩又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手法去区别表现。

    欢愉之后,乐曲接着就用更富表现力的西方弦乐旋律表达悲伤的主题,简直比《沉思曲》还悲得多,比《流浪者之歌》还伤得多。而在西方弦乐之后,乐曲出人意料地并没用二胡当主打来比惨,而是用琵琶带着弦乐跟带着管乐的扬琴去唱对手戏,两大派在台上时而争锋相对时而相依相偎,但都叫一个凄婉哀伤。这也是杨景行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