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九十三章 授人以渔(第1/8页)  重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三章 授人以渔

    吴凤瑶这几天心情非常糟糕,她哥哥的牺牲当然是最关键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她哥哥抚恤金的问题。本以为把这笔钱捐出去就可以眼不见为净,可陈兆军的一番话却让她更闹心。这几天时间里,吴凤瑶的心情可谓是糟糕到乱七八糟,既怀疑又担心、既焦虑又委屈,首先是怀疑陈兆军所说的一切,自己的观点依旧正确,却又担心陈兆军所说的一切没错,会让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完全改变。

    她焦虑不安,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自己和陈兆军两人都捐出那么大一笔钱,结果却很有可能变成别人享乐的消费,最关键是,现在吴盛林不在了,一直在哥哥教导下的吴凤瑶在观念改变的情况下完全没了主见,她此时潜意识里确实非常需要有人来拉她一把。而如果陈兆军所说的都是真的,那自己的愿望不就完全破灭了吗?怎么做都做不出个效果来,连哥哥的抚恤金都一分不少得捐出去,一点自己期望的效果都没出现。她很委屈,她很想不明白,为什么那帮人丝毫不体谅一下自己,吴凤瑶分明连自己吃饭的钱都省出去了,却这样遭人欺负。

    有了这些,吴凤瑶这几天怎么也开心不起来了,直到她听到大队小学的那些教师口口相传的一个大快人心的传闻时,她才分心想关注了起来。

    这个传闻正是“中央部领导微服私访,巧用捐款计谋怒惩贪官污吏”的版本传说了。传说往往就是这样:口口相传之后就成神了。陈兆军如果能听到,他肯定也会莫名其妙,自己这么理所应当的事,一个不留神,却成为众人口中的现代包青天了。

    其实陈兆军并不知道事情会进行到这一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一个名义上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干部,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县城,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别说找省纪委了,就算是县委那个阶层,都恐怕没人搭理他。在陈兆军的关系网里面,要想解决问题,就只有往北京找,而且找中共中央办公厅最方便也最管用,毕竟他哥陈兆平也在里头。当然,找办公厅的时候,陈兆军也没想到办公厅会对他如此重视,竟然因为也是中央机关干部的关系,直接就给了他一个督导员的身份。不过,只要能办成事就行,过程和方式对于陈兆军来说并不重要。如果不是两个教育部的同志要求动静尽量小些,按照陈兆军那无所谓的脾性,恐怕会把这个案件办成甘肃的“范建”案,而一举轰动全省甚至全国了。即便如此,中央下来办事的效率就是不一样,够快也够轰动,尽管控制,这事还是在这个县城中被广为传颂着,只可惜大家都不知道这个这个部领导是顶着中共中央办公厅督导员帽子的陈兆军罢了。

    别人不知道,并不代表吴凤瑶不知道。从“巧用捐款计谋”这几个字眼便可以分析出,这个部领导便是捐款者无疑,而最近捐款支援本县教育的就只有陈兆军一人了。在临走时,陈兆军也说过,要回北京一趟,很快就会回来跟她见面,这不就是“中央部领导”了么?只不过,没想到他这个“胡汉三又回来了”的动静那么轰动而已。结合这种种迹象,吴凤瑶已经基本上可以确定这个“传说”的对象了。而且这些,还可以佐证陈兆军的身份,既能把她随便就安排到北京四中去,现在又能带教育部的人下来调查,如果把陈兆军解释为教育部的领导,那么,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听到他回来,吴凤瑶原本如同巨浪中漂泊不定的小船一般的心终于平复了一些。确实,陈兆军是帮她解决问题来的,而且只有陈兆军才能够给她充足的意见或建议,指引她往前走,给她一个可行性的方向。毕竟,吴凤瑶这段时间的杂乱心情,很大程度是因为对自己的未来没了自主性。

    陈兆军是在等到贪污案完全理清了结之后,才又回到吴凤瑶家。

    结果,风尘仆仆的陈兆军,刚一敲开院门,便迎面被吴凤瑶笑了一句:“我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