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6 第八世:大革命 2(第1/3页)  重走未来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66第八世:大革命(二)

    与被送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相比,魏钦喜的境遇相对较好,忠王派溃败京都时狼狈逃亡到吴藩。

    六月革命震动了魏夏二十四藩国。

    就魏夏分封体系来说,皇室存在非常有必要。尽管各藩国齐心合力遏制皇室不允许其做大,但是魏氏血脉共同联系却能提供相对舒缓的博弈平台,再者如果皇帝都没了,藩王还怎么说服臣民效忠?

    于是,各藩国迅速组建尊王讨逆大同盟。

    吴藩c鲁藩c赵藩c越藩c卫藩c楚藩c晋藩c周藩c楚藩c交趾藩c南洋五藩国等,十五家藩国齐心合力组建遏制诸夏共和国的尊王讨逆大同盟。魏氏诸藩里,仅有燕藩态度模糊,托辞说警戒卫藩c罗藩c胜蒙藩等异姓藩动向,暂时不必加入尊王讨逆大同盟。

    当然,一切选择都是为了利益。

    以魏藩为例。

    姜氏传国到1726年,陡然遇到继承危机。

    姜为牟死,子姜立国继位;姜立国死,姜传德继位。

    1726年,姜传德病逝,无子。考虑姜为牟只有姜立国孤子,姜立国也有姜传德孤子,如果遵循继承法理,魏藩内阁应该推举姜为牟哥哥弟弟血脉继承魏藩法统。然而世间有一句老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眼见姜氏血脉凋谢,姜传德的妹夫杨会学陡然起了异心,杨会学先以毛思蕸旧例推举妻子继任魏藩公爵,而后再命令妻子把公爵尊位让贤给自己。

    1728年,姜氏魏藩变成了杨氏魏藩。

    杨会学篡位之初,赵藩c燕藩等藩国正忙着支援北蓬莱共和国削弱鲁藩,无暇理会他。而今六月革命大混乱,各藩惊恐共和思潮同时也想趁机扩大地盘,于是赵藩c唐藩c燕藩等三藩默契以“尊王讨逆”为名进军魏藩,就地瓜分杨氏魏藩。

    唐藩拿走了毛九忠吞并卫拉特汗国而设置的北疆和魏藩固有领土阿拉善盟;燕藩拿走了兴安盟c锡林郭勒盟和外蒙古;赵藩以把朵颜府(赤峰市)割让给燕藩为筹码获得魏藩精华,拿走了乌海市c鄂尔多斯市c巴彦淖尔市c包头市c呼和浩特市c乌兰察布市c大同市c朔州市等地。

    1742年,唐c燕c赵三家分魏,魏藩从此成为历史名词。

    回到尊王讨逆大同盟主线。

    尽管尊王讨逆大同盟声势浩大,他们一时半会儿却奈何不得诸夏共和国。很难总结出具体原因,或许是因为诸夏共和国粉碎封建秩序瓶瓶罐罐,无数平民俊才成为共和新军的骨干;或许因为共和理念深入人心,人民都觉得这是为自己而战,士气特别高昂;或许因为魏氏藩国各有各的小心思,很难齐心合力联合起来。

    当然,诸夏共和国也有共和国的难处。赶走皇帝魏钦喜之后,这派系那派系旋即围绕国家权力倾轧起来,一会儿你掌权我反对,一会儿我掌权你反对,很难高效利用人民的热情。

    总体而言,诸夏共和国稍具优势。

    1743年,待诸夏共和国权力结构稍稍稳定,共和新军长驱直入吴藩,皇帝魏钦喜和吴藩王室狼狈逃亡蓬莱殖民地。不过,诸夏共和国没有正式兼并吴藩,仅仅约束吴藩调整成共和体制,捆绑到诸夏共和国战车。

    1744年,诸夏共和国又向南击败越藩。越藩地理地形不利于控制,且漫长海岸线极容易引来尊王讨逆大同盟的优势海军骚扰,诸夏共和国得到越藩反而需要浪费更多兵力守卫海岸线。于是,诸夏共和国没有颠覆越藩藩王体制,仅仅要求越藩与诸夏共和国签署和平条约,准时提供足量战略物资。

    当然,尊王讨逆大同盟才不会允许越藩成为诸夏共和国沟通海外的后勤基地。短短数月时间,越藩被迫加入诸夏共和国,惨遭尊王讨逆大同盟封锁。越属蓬莱蓬莱殖民地为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