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章 春雨如旧绿江岸 灵谷茶香溢南山(第1/5页)  筑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公元一五八一年,按照咱们东方人的传统,这一年又被称作大明万历九年。是时神州大地正逢立春时节,连日未见停歇的如丝细雨轻抚着嫩柳翠柏,努力驱赶着凛冬的严寒。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炎黄子孙们张灯结彩,舞龙舞狮,精心描绘勾勒出一片其乐融融的新春祥和。近年来得益于朝廷新政,减免赋税、肃清吏治。本就生来安分的大明百姓们无不满心欢喜的享受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宁静。历经千载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华夏九州,也得以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

    应天府江宁城外钟山灵谷寺,自从南朝梁武帝时期修建起便一直是修禅礼佛的福地。本朝开国后,又幸得太祖洪武皇帝御赐金匾,顺理应当的被誉为天下第一寺。只可惜后来的成祖永乐皇帝于靖难之役中夺得皇位,朝廷随之北迁顺天府。灵谷寺的香火虽再也比不上往昔鼎盛时期,但大体上倒也还说的过去。许多达官贵胄、巨贾富商们皆是不远万里也要亲临寺中上香一柱,略表诚心,乞求得菩萨保佑,佛祖庇护。

    要说在往年的正月间,钟山上的香客早已是络绎不绝,却唯独今日,这昔时门庭若市的佛寺显得分外冷清。各色各样的旅者们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面色凝重的锦衣卫,手按长剑镇守在山门以及各个出入要口。本就庄严的古寺又缺了世俗游客的润色后,在卫士的衬托下隐隐散发出一股肃杀之气。半山紧闭的山门外,南京六部大大小小的官吏们身着公服头顶乌纱黑压压站了一片,正各自三两成群的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就这样候了好半天,大约一直到响午时分,就在众人渐感饥肠辘辘之时,厚重的寺门才终于缓缓开启。伴随着一阵整齐的脚步声,一位身型短小的中年人在卫士的拥簇下走入人们的视野。只见他双鬓及短须似乎并不符合这个年纪的苍白,一对外眼角下垂的三角眼中投射出阴冷的寒光。众人见中年人出现,连忙缄口止言站直了身,刹那间,山门外竟是一片寂静。

    中年人站在台阶上,嘴角微微上扬一副似笑非笑的模样,眼前的场景好像令他很是满意,只听他轻咳了两声清了清嗓子后拱手说道:“诸位大人,阁老奉旨正在大殿内替皇帝陛下诵经祈福,随后便启程返京不在应天府停留。阁老特地嘱咐,说诸位皆是我大明的社稷之臣,还需恪尽职守以公事为重,一番美意在此谢过,若有公文奏本可由在下代为转呈,无他要事,这便请回吧。”

    南京诸臣在这冷风中伫立许久,眼看就这么一句话就想要打发了自己,自是不会甘心,心里琢磨着:“什么社稷之臣,国事为重,我等在这应天府当差就如同被流放了一般,原本还指望可以觐见首辅大人,若有幸博其青睐,定可平步青云,仕途亨通。怎奈人家根本就没想过要搭理自己。”原来,这南京应天府虽是大明一朝的起源之地,也任然保留了完整的六部行政机构,但奈何朝廷北迁已久,南京的六部五寺也在所难免沦为虚设,长久以来都是那些在朝中不得志之人的聚集之所。众人怀揣着同一个心思,你看看我,我瞧瞧他,顿时间便又嘈杂了起来。

    苍首中年人眉头微皱,并不想再与众人多费唇舌,挥手示意身后数名提着托盘的锦衣卫去执行各自的任务,同时用那锐利的目光来回扫视着阶下,最终定格在一位身穿素衣布履,独自站在角落里的短髯白发老者身上。中年人走下台阶,穿过人群径直来到老者面前,一改适才冷傲的神情,语气恭敬的作揖行礼说道:“殷兄,京师吏部有几份公文,还请随小弟进寺签收。”

    “垂暮之年,怎敢再闹烦朝廷记挂?老朽甚是惭愧,惭愧啊。”短髯老者立时躬身还礼。相较于此番同行的同僚们,殷正茂看上去似乎并不起眼。古稀之年的他好像已经失去了年轻时风华正茂的气宇,阔别战场多年,那股杀伐决断的锐气也随着岁月褪去。此时更是无官无职,白身居于徽州故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