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少年匈奴王——刘渊之烦恼(第2/3页)  五胡灾—汉民族的第一次亡种危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所以汉人政权使用他们的时候很放得开,跟使唤奴隶一样。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因为实在太好用了,所以汉人政权的胃口越来越大。到西晋时期,北方的秦雍两州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口都成了胡人,离首都洛阳不到一百公里的荥阳也有大量胡人居住。

    不是没有明白人,晋武帝的御史郭钦曾经上书,试图解决少数民族内迁之患,他说道:胡人已经深入了中原腹地,如果百年之后胡人作乱,连以前最艰难的叩关这个步骤都省了,胡骑三天之内就可以打到首都。不如把内迁的胡族徙到边地,以保证中原腹地的安全。

    帝不听!史书用直白的三个字记载了晋武帝的态度,掐灭祸患根源的机会在司马炎的一摇头之间悄悄溜走了。

    既然你给了我机会,那就不要怪我铲你的根了!

    公元250年左右,刘渊出生。

    作为一个匈奴人,刘渊不仅拥有一个汉姓,而且还学着汉人的习俗起了字,叫元海。他是匈奴单于冒顿之后,父亲是被曹操内迁到并州的匈奴部族左贤王刘豹,血统非常高贵,是野人中的贵族。

    因为被汉朝狠狠的打疼过,刘豹此时对汉族文化非常仰慕,甚至改掉了原来的姓氏,给自己取姓为“刘”,汉朝皇室所姓的那个刘。

    这倒不是刘豹乱认亲戚给自己脸上贴金,在冒顿的全盛时期,汉朝确实是跟匈奴和过亲的,现在也算随了母姓。

    刘渊长大以后,完全不像个匈奴人,具体表现为:非常的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一看一整夜那种。

    这两部书都非比寻常,一部记载了古时的各种帝王谋略,一部则是汉人兵法集大成之作。从刘渊日后的表现来看,这两部作品给他祸乱汉家天下提供了很多的营养,堪称匈奴版的“师汉长技以制汉”。

    不过此时的刘渊,还是对汉文化从头到脚的钦佩的。他在山西上党求学的时候,曾经公开点评汉高祖的四位文武名臣:“每次看书,我都要鄙视随何、陆贾这两个文臣不懂带兵打仗,周勃、灌婴这两个武夫则接近于文盲,跟了高祖这么牛的皇帝,也没有封侯拜相,太挫!”

    意思就是,他们都不如我牛逼。

    从这个发言来看,此时的刘渊还没有与汉人为敌的心思,他一门心思只想在自己崇拜的汉人圈里出人头地,最大的愿望也是成为汉人政权里一个牛逼的臣子。

    他确实能文能武,诸子百家无不综览,而且箭术高超,膂力过人。为了更加引起别人的注意,他在自身的装潢上下了一番苦功夫,留了把超过一米长的大胡子,在其中挑了三根最长的,染成红色,一走出来红胡子就甩啊甩,非常显眼。

    但是,没人敢用他。

    他那时候还年轻,还不懂得韬光隐晦的道理,总想得到展示才学的平台,所以做事情总是很高调,完全没想到自己出身匈奴,是不可能被自己崇拜的汉文化所接纳的。

    这个高调的习惯在未来将给他带来数次大祸,一直到他年纪老去,终于修炼出了深沉如海的心机,才骗过了司马家各个残暴的王爷,实现了心中最不可示人的隐密野心。

    晋武帝咸熙年间,刘渊十五岁,他来到洛阳,替自己的部族在首都当人质。这是魏晋以来汉人王朝的通行做法,把辖下少数民族首领的嫡子召到都城为质,以牵制异族。

    这些人质的待遇非常好,衣食无忧不说,甚至可以在朝廷里做官,就是不要想离开,拥有朝廷赐予的有限度的自由。但不管怎么说,仍然是寄人篱下。

    少年刘渊来到洛阳的那一天,首都熙熙攘攘,繁华无比。这座城市不会想到,自己将会用满城的汉文化精粹把他培养成一代枭雄,直至有一天他麾下聚集了千军万马,来将这座传承千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