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杀人(第1/10页)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杀个老百姓,都要皇帝复核,而握有重兵、关系国家安危的一品武官毛文龙,就这么被袁崇焕杀了,却连个报告都没有

    在明朝,杀一个人很难吗?

    答案是不难,拍黑砖、打闷棍、路上遇到劫道的,手脚利落的,也就一根烟的工夫。

    但要合法地杀掉一个人,很难。

    因为大明是法制社会,彻头彻尾的法制社会。

    这绝不是开玩笑,只要熟读以下攻略,就算你在明朝犯了死罪,要想不死,也是可能的。

    比如你在明朝犯了法(杀了人),就要定罪,运气要是不好,定了个死罪,就要杀头。

    但暂时别慌,只要你没干造反之类的特种行当,不会马上被推出去杀掉,一般都是秋后处决。

    有人会问,秋后处决不一样是处决吗?不过是多活两天而已。

    确实是多活了,但只要你方式得当,就不只是多活两天,事实上,据记载,最高纪录是二十多年。

    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是因为要处决一个人,必须经过复核,而在明朝,复核的人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最高法院大理寺,甚至不是刑部部长。

    唯一拥有复核权的人,是皇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你在哪里犯罪,市区、县城乃至边远山区,无论你犯的是什么罪,杀人、放火或是砸人家窗户,且无论你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还是王侯将相,只要你犯了死罪,除特殊情况外,都得层层报批,县城报省城,省城报刑部,刑部报皇帝,皇帝批准,才能把你干掉。

    明朝死刑犯的复核

    自古以来,人命关天。

    批准的方式是打勾,每年刑部的官员,会把判刑定罪的人写成名单,让皇帝去勾,勾一个杀一个。

    但问题是,如果你的名字在名单上,无非也就让皇帝大人受累钩一笔,秋后就拉出去砍了,怎么可能活二十多年不死呢?

    不死攻略一:

    死缓二十多年的奇迹,起源于皇帝大人的某种独特习惯,要知道,皇帝大人在钩人的时候,并不是全钩,每张纸上,他只钩一部分,经常会留几个。

    此即所谓君临天下,慈悲为怀,皇帝大人是神龙转世,犯不着跟你们平头百姓计较,少杀几个没关系。

    但要把你的性命寄托在皇帝大人打钩上,实在太悬,万一哪天他心情欠佳,全钩了,你也没辙。

    所以要保证活下来,我们必须另想办法。

    不死攻略二:

    相对而言,攻略二的生存几率要高得多,当然,成本也高得多。

    攻略二同样起源于皇帝大人的某种习惯——日理万机。

    要打通攻略二,靠运气是没戏的,你必须买通一个人,但这个人不是地方官员(能买通早就买了),也不是刑部(人太多,你买不起),更加不是皇帝(你试试看)。

    而是太监。

    皇帝大人从来不清理办公桌,也不整理公文的,每次死刑名单送上来,都是往桌上一放,打完钩再换一张,毕竟我国幅员辽阔,犯罪分子一点儿不缺,动不动几十张钩决名单,今天钩不完,放在桌上等着明天批。

    参考消息

    砍头规矩多

    中国自古注重礼仪规制,执行死刑也有自己的一套规程讲究。秋冬行刑自西周起就已成为一种默认的习惯,到了汉朝,秋决便成为了一种制度。行刑也有诸多禁忌,比如佛教兴盛后,便有了法度。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为“十斋日”,哪怕犯了谋反重罪,也要避开这几天。明代规定,十斋日不可行刑,否则相关人等要受笞四十。而行刑的具体时间也要在下午一点到五点之间,电视剧里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