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天才的敌手(第1/14页)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孙承宗非常欣赏袁崇焕。他坚信,这是一个必将震撼天下的人物,虽然当时的袁先生,只不过是个正五品兵备佥事

    嘉靖四十二年(1563),孙承宗出生在北直隶保定府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

    生在这个地方,不是个好事。

    作为明朝四大防御要地、蓟州防线的一部分,孙承宗基本是在前线长大的。

    这个地方不好,或者说是太好。蒙古人强大的时候,经常来;女真人强大的时候,经常来;后来改叫金国,也常来,来抢。

    来一次,抢一次,打一次。

    这实在不是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别的小孩都怕,可孙承宗不怕。

    非但不怕,还过得特别滋润。

    他喜欢战争,喜欢研究战争。从小,别人读“四书”,他读兵书。成人后,别人往内地跑,他往边境跑,不为别的,就想看看边界。

    万历六年(1578),保定府秀才孙承宗作出了一个决定——外出游学。这一年,他十六岁。在此后十余年的时间里,孙秀才游历四方,努力向学,练就了一身保国的本领。

    当然,这是史料里正式的说法。

    实际上,这位仁兄在这十几年来,大都是游而不学。要知道,他当年之所以考秀才,不是为了报国,说到底,是混口饭吃。游学?不用吃饭啊?

    还好,孙秀才找到了一份比较好的工作——老师。从此,他开始在教育战线上奋斗,而且越奋斗越好,好到名声传到了京城。

    万历二十年,在兵部某位官员的邀请下,孙秀才来到京城,成为了一位优秀的私人教师。

    但是慢慢地,孙秀才有思想活动了。他发现,光教别人的孩子是不够的,能找别人教自己的孩子,才是正道。

    于是第二年,他进入了国子监,刻苦读书,再一年后,他终于考中了举人。这一年,他三十二岁。

    一般说来,考上举人,要么去考进士,要么去混个官。可让人费解的是,孙举人却依然安心当他的老师,具体原因无人知晓,估计他的工资比较高。

    但事实证明,正是这个奇怪的决定,导致了他奇特的人生。

    万历二十七年(1599),孙承宗的雇主奉命前往大同,就任大同巡抚。官不能丢,孩子的教育也不能丢,于是孙承宗跟着去了。

    我记得,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有一名罪犯说过:无论搞多少次普法教育,都是没用的,只要让大家去监狱住两天,亲自实践,就不会再犯罪了。

    我同意这个说法,孙承宗应该也同意。

    在那个地方,孙承宗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拼死的厮杀、血腥的战场、智慧的角逐、勇气的考验。

    战争,是这个世界上最神秘莫测、最飘忽不定、最残酷、最困难、最考验智商的游戏。在战场上,兵法没有用,规则没有用。因为在这里,最好的兵法,就是实战,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

    参考消息

    愤怒的中年

    万历二十九年(1601),三十九岁的孙承宗前往河北易州参加学使考察。一天夜里,他无意间撞见一群隶卒百般刁难和勒索一位儒童。上前问明原因之后,孙承宗义愤填膺,当即便怒斥隶卒,为那名可怜的儒童解了围。此事一时被传为美谈。

    大同的孙老师没有实践经验,也无法上阵杀敌。然而,一件事情的发生却足以证实,他已经懂得了战争。

    在明代,当兵是一份工作,是工作,就要拿工资,拿不到工资,自然要闹。一般人闹,无非是堵马路、喊几句。当兵的闹,就不同了,手里有家伙,要闹就往死里闹,专用名词叫做哗变。

    这种事,谁遇上谁倒霉,大同巡抚运气不好,偏赶上了。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