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六章 不世出之名将(第1/9页)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由于明军总共不过四五万人,很多部将都担心兵力不足,然而之后的情景却告诉了他们,什么叫做闻风丧胆

    孤军之谜

    攻陷平壤后,李如松没有丝毫迟疑,立即派遣军队,继续出击。

    由于明军总共不过四五万人,很多部将都担心兵力不足,然而之后的情景却告诉了他们,什么叫做闻风丧胆。

    小西行长被击溃之后,各地日军纷纷得到消息,并采取了整齐划一地行动——逃跑。

    仅仅三天之内,黄州、平山、中和等地的日军就不战自溃,连明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就跑得一干二净。军事重镇开城,就此暴露在了明军的面前。

    驻扎在开城的,是日军第三军和第六军,指挥官是黑田长政。

    而攻击开城的,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他统帅八千骑兵一路杀过来,声势震天。黑田长政还是很有点儿骨气的,开始表示一定要抵抗到底,但随着逃到开城的日军越来越多,明军被越吹越神,这位仁兄也坐不住了,还没等真人现身,正月十八日,在城里放了把火,一溜烟就跑了。

    李如柏本想好好打一仗,没想到是这么个结果,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便不依不饶,追着黑田长政不放,死赶活赶,还是赶上了,一通乱打,黑田长政毫无招架之力,带头逃跑。日军后卫被重创,死亡达五六百人,明军仅阵亡六人。

    自正月初九至正月二十,仅用十二天,平壤至开城,朝鲜二十二府全部收复,日军全线崩溃,退往南方。

    但李如松没有满足,因为在他的面前,还有一个最后的目标——王京。

    王京,就是今天的首尔,日军全线败退后,大部撤到了这里,至正月二十日,聚集于此地的日军已达五万,而且看起来也不大想走。在这里,李如松即将迎来他人生中的最大考验。

    虽然李如松一生打过无数恶仗硬仗,但这一次,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孙子先生告诉我们: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此外,他还告诉我们: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综合起来是这么个意思:打仗的时候,最次的打算,是攻城,而攻击时,如果人数十倍于敌人,就围他,五倍,就攻他。

    城里,有五万日军。

    李如松的手上,也就五万人。

    在守城战中,防守方是很占优势的。平壤战役中,李如松用四万打两万,耍了无数花招,费尽力气,才最终得以攻克。

    五万人攻五万人,任务是艰巨的,困难是突出的,胜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当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王京之时,一场意外却彻底搅乱了这个困局。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李如松发布了一道命令:

    总兵查大受、副总兵祖承训、游击李宁,率三千精兵,前往王京探路。

    仅仅半天之后,他接到了明军送回的战报:

    我军于半路遇敌,大受(查大受)纵兵急击,斩获六百余级。

    自平壤之后,日军毫无战力,这种打落水狗的报告,李如松已经习惯了。

    如果一个人长期听到同一类型的消息,他就有可能根据这类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断。

    所以一贯谨慎的李如松,作出了一个决定——亲自前往侦察。

    其实就李如松而言,这个行动并不算大胆,平壤激战时,他就敢骑马四处逛,现在自然更不在话下。

    但他绝不会想到,一切都将因这个决定而改变。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七日,李如松率副将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统领两千骑兵向王京前进。

    部队的行进速度很快,没过多久,便到达了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