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 明朝的愤怒(第2/14页)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先我们有理由相信,祖承训先生吹了牛。因为虽然李成梁很猛,似乎也还没干过如此壮举,打下手的祖承训就更不用说了。

    其次,祖承训实在是自信得有点儿过了头。别说十五万名全副武装的日军,就算十五万个白痴,站在原地不动让他砍,只怕也得砍上十天半个月。

    但就此言败似乎为时过早,祖承训所带的,是长期在边界作战的明军,战斗力较强,就算和日本人死磕,也还是有一拼。

    然而,事情似乎进展得比想象中更顺利。这一路上,祖承训压根儿就没碰上几个敌人,他更为自信,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向目标赶去。

    平壤城,已在眼前。

    看来日军确实吓破了胆,不但城墙上无人守卫,连城门都敞开着,里面只有几个零散日军。机不可失,祖承训随即发动冲锋,三千人就此冲入了城内。

    祖承训率军进入朝鲜那天,小西行长便得到了消息,对于这个不请自来的客人,他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当加藤清正等人表示要固守城池、城外迎敌之时,他却表示了反对。

    因为他知道,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

    要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即使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也不例外。事实证明,丰臣秀吉没有看错人。

    当祖承训全军进入后,随着一声炮响,原先安静的街道突然喧哗起来,日军从隐藏地纷纷现身,并占据有利地形,用火枪射击明军。

    几轮齐射之后,明军损失惨重,祖承训也被打蒙了。他原以为,日军都是些没开化的粗人,谁知道人家不但懂兵法,还会打埋伏。

    参考消息

    柳成龙

    柳成龙是朝鲜李朝的著名文臣,作为朝鲜大儒李的学术继承人,更有品行端正、忠孝两全的美誉,他启用了李舜臣等名将,对壬辰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不过正所谓树大招风,壬辰之战后,由于党派纷争,地位显赫的柳成龙居然被扣上了一顶“通倭伐明”的帽子,后来虽然官复原职,但从此萎靡,洗刷冤情之后便退隐朝堂。

    慌乱之下,他率领残兵逃了出去,但损失已经极其惨重,死伤两千余人,几近全军覆没,副将史儒战死。

    明军的第一次进攻就这样结束了。

    当这个消息传到朝鲜国王那里时,李昖基本肯定,自己离渡江避难不远了。而丰臣秀吉更是欣喜若狂,他终于确定,明军的实力正如他所了解的那样,根本不堪一击。

    万历得知这个消息后,却并未激动。他沉默片刻,叫来了兵部侍郎宋应昌,告诉他,正式开战的时候到了。

    好吧,既然如此,我们就认真开始吧,很快,你们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宋应昌,字思文,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时任兵部右侍郎。

    和部长石星比起来,副部长宋应昌并不起眼。因为石部长不但个子高(长八尺),长得好(相貌过人),而且经常大发感慨,抒发情怀。而宋应昌每天不是跑来跑去,就是研究地图兵书,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这么一个人,想引人注意也难。

    然而,万历却接连两次拒绝了石星的请战,将入朝作战的任务交给了宋应昌,因为他是个明白人,能不能吹和能不能打,那是两码事。

    此后事情地发展证明,这是一个极为英明地决断。

    宋应昌虽然为人沉默寡言,却深通韬略,熟知兵法。他虽然从未主动请战,却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且做事毫不拖拉。在受命之后,他片刻不停,即刻开始制订进攻计划,调兵遣将。

    然而没过多久,让万历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向办事极有效率的宋应昌竟然主动表示,虽然朝鲜局势极度危险,但目前暂时还不能出兵。

    参考消息

    宋应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