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千古,唯此一人(第3/11页)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开始知道光绪改革,还比较支持,但一听说改革要革自己,就把人给废了。这还在其次,关键在于她明明知道大清国快完蛋了,不改革不行,只为了吐口恶气,把维新派的那一套也给废了,实在太不理智。

    当年秦穆公的儿子恨透了商鞅,等老爹一死就找来几匹马把他给分了(五马分尸,学名车裂),但分尸归分尸,商鞅的那一套他还是照着用,一点儿不耽误,相比而言,慈大妈的档次实在差得太远。

    到后来,慈大妈因为洋人不准她废掉光绪,且一直指手画脚,一怒之下,就去利用义和团,把那一帮大师兄、二师兄都请到京城,估计是戏看多了,什么刀枪不入的鬼话都相信,还公然向全世界列强宣战(早干吗去了),也不派兵出国,唯一的军事行动就是攻打各国使馆。就那么高几层楼,对方撑死也就上百人,清兵围,义和团围,十天半个月打不进去,等到人家一派兵又慌了,赶紧撤除包围,还往使馆里送西瓜,被人赶到西边,一路上吃尽了苦受尽了累,回来却又十分大度,表示愿意以举国之力,结列强之欢心。

    说起这位慈大妈,真是一声叹息,不知从何讲起。国家被她搞得一团糨糊,乱象丛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慈大妈感情太丰富,不按常理出牌,虽说工于心计,也只能玩玩权谋,整死几个亲王,过过舒坦日子,让她治国安邦,那是没有指望的。

    当然了,成功的例子也是有的,比如伟大的武则天女士,一步一个脚印,从宫女到皇后,再到皇帝,但凡敢挡路的,全部干掉,连儿子也不例外,看似和慈禧没什么区别,但她在历史上的名声比慈禧实在好得太多。

    因为当慈禧看戏的时候,武则天在看公文;慈禧在吃几百道菜的时候,武则天连晚饭都顾不上。自执政以来,她始终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松懈。她很清楚,作为一个政治家,除了得到,还必须付出。

    所以慈禧只是个阴谋家,武则天是政治家。阴谋家只能整人,政治家除了整人外,还要整国家。

    而李太后就不同了,她既不是阴谋家,更不是政治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个维持家庭的家庭主妇。

    历朝历代,之所以老婆干政频繁出现,说到底还是因为皇帝权力大,用历史术语讲,这叫后权源自皇权,一旦皇帝死了,儿子又小,老婆想不掌权都不行。可在明代,皇帝本人就没什么权,隆庆皇帝干了五六年,有一多半时间在挨骂,想买点儿珠宝首饰,户部还不给钱,过得非常之窝囊。面对这种局面,想把日子过下去,也就只能依靠张居正了。

    而且张居正这个人除了工作出色外,长得也帅,当然这个帅的定义和今天不同。在明代,有一把大胡子是帅哥的第一特征(络腮胡子不算,那是土匪特征),最符合标准的,是关公的那一种,随风飘扬,不但美观,蘸点儿墨水就能写字,也很实用。张居正五官端正不说,还有一把这样的胡子,又有能力又有相貌,李太后要不喜欢他,那就真没天理了。

    所以虽然这对母子的阅历和动机不同,但有一点他们是一致的,那就是张先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必须依靠他——至少目前是这样。

    对这对孤儿寡母的心思,张居正十分明白。对李太后,他礼敬有加,给足面子,毕竟这人也算自己的上级;但对万历,态度就完全不同了,张先生似乎完全不把皇帝当干部,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训就怎么训,比爹还爹。

    最骇人听闻的一件事情,是在万历读书的时候发生的。那时万历正在读《论语》,张居正站在一边听,读到其中一句“色勃如也”的时候,小朋友一时大意,认了个白字,把“勃”读成了“背”音。

    这实在不是个大事,可万历刚刚读完,就听得身旁一声大吼:

    “这字应该读‘勃’!”

    如果你今天在学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