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祸根(第1/8页)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姑且不论后来王振的是是非非,但他和朱祁镇之间确实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然而就是这种过于深厚的感情和信任最终酿成一场大祸

    朱瞻基的政策在他活着的时候已开始施行,当时的司礼监已经可以替皇帝批红,不过在朱瞻基的严格监控下,办事的太监们倒也不敢有什么不轨行为。因为朱瞻基虽然不愿意动笔写那么多字,却经常检查观看司礼监的批红作业。

    内阁对国家大事提出处理意见,并票拟出来送给皇帝,皇帝经过修改,加上自己的意见,或是直接同意,让太监代为批红。

    这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工作流程。

    大明王朝就在这样的一个流程中平静地向前发展着。

    然而不久之后,这片宁静就将被打破。

    一个奇特的宦官

    中国人有着十分浓厚的传宗接代观念,像宦官这种职业,虽然衣食无忧,但毕竟要挨一刀,比别人少点东西,也不能生儿育女,所以家里要是出了个宦官,说出去也是十分丢人的。

    基于这一点,当时的人们也达成了共识: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做宦官!

    还是那句老话,凡事总有例外。

    永乐末年,朝廷下达了一道旨意,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凡是各省各市教育局的官员,如果长期工作表现不好的,可以调到京城当官。

    还有这样的好事?地方上都干不出头,竟然还可以调到京城工作当官!

    按说这样的好消息应该会吸引无数人报名参加,可实际上,根本没有几个人去理会这件事。

    为什么呢?难道人们都愿意错过这个飞黄腾达的机会?

    当然不是,无人问津的奥秘就在于,调到京城后干的工作比较特殊——“净身入宫中训女官辈”。

    开什么玩笑!老子就是不干学官,也能做个老百姓,干吗要挨一刀进宫当宦官!

    是啊,谁会干这种傻事呢?

    就在众人对此不以为然,把旨意当笑话看的时候,一个因为犯错而即将受到惩罚的学官正在自己的家中犹豫。

    他已经有了老婆孩子,生活虽然并不宽裕,但是也不穷,大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在他的心中,却有着别人无法了解的雄心壮志。

    他自幼就渴望出人头地,苦读多年,虽成儒士被选为学官,却一直无法金榜题名。现在已经成家,但立业却迟迟不见踪影。如今学官也干不下去了,难道就此了结一生?

    不会的,我总会等到机会的。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可惜虽然是一个机会,却不是一个好机会。

    如果迎接这个机会,等待自己的必然是一条艰苦的道路,会遇到无数人的白眼和歧视,入宫后要出头更是难上加难,而且此后自己与妻子儿女也将天人永隔。

    不管那么多了,要出人头地就要付出代价!

    别人不干,我来干!

    这个干出别人不敢干,也不想干的事情的人,就是王振。

    正是此人,打破了明宣宗朱瞻基的初衷和他创造的良好氛围,影响了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

    王振,出生年月日不详,山西蔚州人(今河北),幼年读书,任当地教官,后自愿净身入宫教育宫内人文化。

    怀着敢为人所不为的勇气,王振进入了宫廷。让他十分惊喜的是,在宫中,他这个原本教不好书的学官竟然得到了大家的尊重。这其实也很自然,因为他的这份工作实在无人与他竞争。

    参考消息

    不能生育的“翁父”

    朱祁镇对王振极其恭敬,言听计从,有时候商讨政事时,一旦看见王振走来,他都要起身行礼,再唤上一声“王先生”。上行下效,王公大臣们为了巴结王振,都厚着脸皮称呼他为“翁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