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章 士农工商(第1/2页)  大秦涅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这句出自《管子·小匡》中的话,究竟是按照为社会贡献大小的顺序排列,还是按照地位高低排序?

    “赵佗,如今商人地位如何?”子婴记得赵佗曾在南海现状探讨时建议过自己,暂时摒弃士农工商的看法,于是出言相问。

    “中原九州,明令规定商人不可穿丝绸。南越之地的商人,是在南征后始皇帝发配过来的,但因此地贫穷落后,无利可图,商人仍不多见。”

    唉,秦朝自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后,商人地位一直低下。

    “何以如此?”

    “商人以倒买倒卖为生,不事生产,不从事和参与生产活动,靠投机倒把挣钱,重利而轻别离。”蒙恬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商人的不屑。

    商人重利轻别离,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有所描写,而秦朝奉行的是耕战体系,虽然帮助秦国统一了中原,但它的弊端,是极力压制私人工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或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或对商贸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历来重农抑商。

    统治者担心重商主义会导致百姓热衷于工商业而荒废农业,造成民心浮躁,社会不安,国基不稳,因此对商人及商业活动从内心加以排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里商业元素稀薄,绝大多数中国人骨子里缺乏商业意识。

    “可改变否?”

    “难,大秦法令规定:控制粮食买卖,矿山国有,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户籍登记又限制户口流动,甚至男子娶商女之妻也要发配边境戍守四年。”赵佗虽然并不鄙视商人,但对改变商人的地位却也没有办法。

    “你所说的情况在中原确实不易,不知在南越能否改变?”子婴分析一番后,认为南越远离中原文化,人民骨子里未必有看不起商人的想法。

    “这,若中原人为官南越,此事实行起来亦会有波折。”

    “我决定以番禺城外百公里处的一个港口为中心,划一个区域,试行商业改革,提高南越经济发展,如若成功,便在整个南越推行!”

    “秦王,不可!”蒙恬出声制止。

    “有何不可,士农工商,商排末位,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子婴眼神示意蒙恬。

    “立德于心,建功于世,宣德功于言,泽被后人,此士排于一也;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以食为天,此农排于二也;预善其事,必利其器,此工排于三也;商人重利轻义,游走各地,难以征集劳役及兵役,此商排于末也。”蒙恬回答。

    “你所说的这些,正是上位者通过对自己统治的贡献和危害性程度来确定的,商人地位低下是被刻意贬低。”

    “秦王”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担心郡尉府对商人群体管理困难,一,不像农户那样可以根据田地来制定确切的税源;二,商人游走各地,无法对其进行确切的户籍管理,从而很难对其征集劳役和兵役;三,商人的流动性对郡尉府统治产生威胁,害怕商人堆积起来的大量财富,发起对郡尉府的挑战。”

    “然。重农抑商便于统治管理,百姓固定。”

    “农业乃立国之本,发展农业可使百姓安居乐业,人丁兴旺,国库粮仓充盈,内无粮荒、动乱之虞,外无侵扰之虑。臣担心宣传商业,其中丰厚的利益会驱使百姓经商,从而荒芜田地。”蒙恬心中有所担忧。

    “当前阶段南越主要还是以农业发展为主,因此我才在平定骆越、西瓯后首先颁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百姓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迅速发展,但一个地区的发展,除了农业生产,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也应该协同发展。”

    “支撑战争的,除去粮草,征兵、兵器、盔甲、战马、战船等亦需大量金钱,钱财何来?依靠农业赋税一方面的来源,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