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则是著名的寒冬起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作用,斯大林格勒的巷战也带有相当的偶然性),说得直白或者难听些,就是开了金手指作弊器,因此也难免降分。苏军的将领们倒是素质不俗,在恶劣的条件下很是打出了一些反败为胜的大手笔,但是苏军的组织条件较差,影响了将领的发挥和作战的效果,往往在顺风仗中也付出过大的代价(据新披露的数字统计,苏军二战期间伤亡军人超过2000万),很是令人遗憾。
因此用于考察将道的理想的大手笔战役应在双方战略态势相对平衡(最好是双方各有一部分战略主动权,有攻有守)的情况下,苏德战场从斯大林格勒到库尔斯克会战的时段比较符合这一状况(斯大林格勒德军开始逐渐丧失战略主动权,库尔斯克会战前苏德各有一半主动权,库尔斯克会战后则是德军完全丧失主动权),其间又以反败为胜的“北顿涅茨河畔的奇迹”最为精彩。在这次战役中双方不但尽遣能将c互有攻守,此战的结果也对双方在战略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曼施坦因的反败为胜不但挽救了险些覆灭的两个集团军群的命运和崩溃在即的南方战线,尤其重要的是这次胜利很大程度上挽回了德军因为在斯大林格勒惨败而丧失的信心,成功消弭了弥漫在南方战线的失败情绪。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曼施坦因的力挽狂澜,德军很可能在1943年就被赶出苏联。
曼施坦因并非是毫无争议的将领。有很多人指责他默许党卫队和盖世太保在他的辖区内实施暴行,但从曼施坦因和德军其他高层将领的关系来看,作为传统普鲁士容克军官的曼施坦因不大可能是种族屠杀和焦土政策的主观支持者,他的默许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从德军高层得到更多资源和立场上的支持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还有人对他在库尔斯克战役后到他被希特勒解职期间的指挥做出很多批评,称英国战史学家李德尔哈特对他太过推崇。但是我认为哈特对曼施坦因的两个评价“德军中最为优秀的陆军野战司令”和“盟军最为可怕的军事对手”并不为过,且不说他从阿登丘陵突破的计划令德军横扫整个西欧以及足以获得荣誉盾章的克里米亚征服战,单是“北顿涅茨河畔的奇迹”就足以奠定曼施坦因在二战名将之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在这场战役中曼施坦因几乎以单薄兵力救出第6集团军的事迹我们姑且不提,他面对苏军雪崩般的攻势和近乎绝望的战场态势,在几乎毫无外力帮助的情况下反败为胜,逆转乾坤,真是何其伟哉!纵观二战,几乎再无此类壮举。因此“北顿涅茨河畔的奇迹”无论是从客观条件上还是从过程和结果上都是将道最为完美的展示,冠以“将道最高峰”的头衔是当之无愧。
你认为战役后来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说背诵战役过程,哥们可比不过你!
连长冷静的说。
我认为,是战役后期,德军内部不团结,加上,苏军,从美国那里,因为租借法案,获得了大批先进武器。
哈哈,我不这么认为。连长另辟蹊径。
我以为,根本原因,是希特勒,手伸得太长,后期,苏德战场,经常直接越级指挥到师长一级。
你看噢!痛定思痛,曼斯坦因提出了一个主张。他认为,希特勒作为最高统帅,只需要关心政治c外交,只需要部署总体战略,不必事必躬亲,不必过问前线具体军事指挥,不要干涉前线将军的工作,要放手让前线将军去打好自己的仗。曼斯坦因还提出,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关键是消灭苏军主力。希特勒却顽固地要求寸地必争,每一个阵地都必须捍卫到最后一个人。
听听这话,那是真理呀。中国有句古话叫,“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作为一个最高统帅,要懂得抓大放小,如果什么都管,那就什么都管不好。要相信你的下属,给他们充分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