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故事(第1/2页)  三生有幸1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洞,洞里有个老道士,对小道士说……”

    “咱不兴这样唬人的,俺今年都十八岁了。这唬弄三岁小孩儿的东西,道长您就别拿出来逗俺了!”张石头一听就不乐意了,嘴撇的像个歪绊儿葫芦。

    “哦,何以见得是唬你呢?”老道一脸郁闷。

    “老道士对小道士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洞,洞里有个老道士,对小道士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洞,洞里有个老道士,对小道士说……这种死循环要算故事的话,俺能给你讲三天三夜哩!”

    “啊,这样子啊……那你的故事里老道士是何人,小道士又是谁?”

    “那还用说,老道士不就是您,小道士可不就是俺么?”张石头扯扯身上的道袍,恍然大悟:“俺说您讲故事前为啥要给俺一身道袍,原来是为了应景啊!”

    “哈哈哈哈,照你这么说,我说的山,那一定是这鸡鸣山喽?”老道听了差点儿把嘴里的酒笑喷出来。

    “可不是么?”

    “不要打岔,听我讲来,你便知道。”老道正色的说。

    “我说的从前,就是我大宋熙宁年间……”

    “熙宁变法啊,这个俺知道!”

    老道气的白胡子一撅,瞪了张石头一眼。张石头摸着脑袋壳,嘿嘿的傻笑了一下。那种憨直呆萌的表情让老道不忍再训斥。这没办法,咱们张石头同学打小就被师父说成天赋异禀,张石头的同学们对此都颇为认同。一致认为张石头身上的天赋就是:天然呆!

    “那个山是龙虎山,老道士就是龙虎山的张真人,小道士号白云子,是张真人的嫡传弟子。张真人有一天对小道士说:‘你天性聪敏,小小年纪已经将为师所学尽得,实则你本是太祖年间的酒仙张白道人转世,将来或要倚龙驱虎,得证天道。为师的龙虎山非你久留之地。今日便下山去吧’。小道士叩别师父,当日便下山云游天下,那年才一十有四。”

    张石头听得津津有味、聚精会神,甚至屏住呼吸,生怕打扰了老道士的思路。这是“封神演义”的节奏啊!张石头心里如是想。

    老道喝了几口酒,接着说:“许多年过去了,转眼到了徽宗宣和年间。小道士变成了老道士,自名张虚白,好饮酒,时醉时醒,人送外号:胡涂白,颇有仙名。”

    “徽宗重道,慕名而昭,封太虚大夫,掌管龙德太一宫。然张虚白不喜名利,屡屡在官家面前纵酒癫狂、放浪形骸,宫人及大臣颇有怨言者。可是徽宗为人慈霭,性格温存,从不以为意。见了总是还替他解围,拍着他的肩膀笑道:‘张胡,你又喝醉啦!’张虚白感其心意,也曾屡屡借着酒后之言规劝提醒官家,奈何无力回天。”

    “直至靖康之变,金人掳走二帝,还指名索要张虚白,城破之日,张虚白要走,无人能留。但为报官家厚德,便随二帝一同囚往五国城。”

    “四年后有一天,徽宗握住张虚白的双手,痛哭道:‘悔不听仙长先前所言,如今却都一一应验了’。”

    “张虚白安慰道:‘事已至此,还请陛下保重龙体,以往事为鉴’。”

    “徽宗忽然跪在张虚白的身前道:‘几年来痛定而思,寡人自知: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尔。宠信奸佞、滥恩劳民,家国之祸,皆由我起。奈何百姓子民何辜?还请仙长垂怜,您是有大神通的,若能救天下苍生于水火,朕愿引颈自戮,以谢先祖及众生。’”

    “张虚白立刻跪下扶着官家道:‘我也是酒后乱佔,不幸言中。即便有些预卜占卦之道,却无大神通,岂能救万民于水火,拯山河于倒悬呢?陛下您言重了。’”

    “徽宗听罢,万念俱焚,决意求死:‘事既如此,无以苟活。吾当一死以谢天下,死后肉身不入棺梓、不入黄土,以绢覆面,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