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00章 白日放歌须纵酒(完结)(第2/8页)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

    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c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

    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

    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

    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伕。

    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c“三别”。

    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而新安是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

    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c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

    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

    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

    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c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精炼。

    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

    此外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全诗一百二十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