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4章 人间道(第2/3页)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时,剑光c刀光和音波,已经彻底融合。

    李白和杜甫对视一眼,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时轻喝一声,将那道璀璨夺目的金色光芒激射出去,瞬间击打在黑山老妖的身上。

    “啊啊啊啊啊啊啊”那个黑山老妖的最强分身,登时发出凄厉的惨叫,好像烈日下的积雪一般,浑身冒起漆黑的浓烟,整个人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四周烟雾尽散,天地间一片清明,再也看不见任何阴魂。

    此时,天快亮了。

    李白创作的这首《蜀道难》,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

    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c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

    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

    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

    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c曲折回旋的河川。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

    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渡,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是难上加难。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为唐代入蜀要道。

    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

    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

    山势高险,水石激荡,山谷轰鸣就好像一串绚丽多彩的电影镜头。

    开始是山峦起伏c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c瀑流c悬崖c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

    种种美景,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势若排山倒海,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

    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李白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c峥嵘c高峻c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他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