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钟楼北巷(1)(第1/2页)  陪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座拥有五百万人口的东北城市,早在二十世纪初,还保留着明代遗留下来的围墙,在旧城中心,清代皇宫就坐落在那里。

    当年,为了皇宫的修建和稳固,努尔哈赤还费劲心思地增扩了城域。改十字街为井字街,增设了四个城门和八个边门,百姓们称之为“八门八关”。城市在发展,“八门八关”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大北门”“小南门”等公交站牌,象征着这里曾经存在过那些饱经风霜的历史建筑。

    当年的井字街内,靠北边的一条街道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商业带,在这条街道的中心位置,集合了天合利c广生堂等二十多家商号。到了宣统元年,又出现了由sd黄县人林洪元创办的吉顺丝房,在当时可算得上是城里最大的丝房。此外,还有最负盛名的中和福茶庄,sx人吴启明创建的天益堂中药房等老字号。因为东北不产茶,所以中和福茶庄的茶叶更是成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高端礼品。

    虽然战争年代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这条商业街逐渐显示出了它在历史和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几座现代化建筑依次在街道两旁拔地而起,包括文教用品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的文化大楼,各类海鲜供不应求的水产商店,主营衣装鞋帽的第二百货商店,专门针对外事业务的饭店,拥有自己的铁路运输专线的北方贸易大厦,以及高达二十层,以市花命名的玫瑰大酒店。这条商业街曾叫做四平街,又因为地处城市的中心地带,故称“中街”。东西为路,南北为街,四平街后更名为中街路,成为当时城内最繁华的的商业街之一。尽管因为铁路运输的发展,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几条新开发的商业街,但是从历史风貌来讲,都与中街相差数百年之久。这里便是城市的中心,当地人称之为“lc区”,因为这里不仅地处城市中心,而且中街和故宫所在的sh区也位于五大区的中心,东西南北各与其他四区接壤,这五大区构成了城市所辖区县的中心城区,sh区乃中心之中心,如同树木的年轮一般,一圈一圈地扩散开去。

    皇城脚下,自古便是风水宝地,出现一些颇有灵性的人物和故事便也不觉得奇怪。就在中街路北面,有一片错综复杂的深巷,巷子两旁大多是齐脊式瓦房,有一两座四合院,恐怕是很早就遗留下来的东西了,至于其他房子,则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产物。平日,巷子里总是热热闹闹,家家户户皆熟悉,街坊邻居常走动。然而这会儿却不一样,忙忙碌碌了一年,也该在家歇歇,准备过年了。

    东北人喜欢过年,喜欢憧憬来年的光景,即使是那些平时活得灰头土脸的人,到了逢年过节,也仿佛迈入了一个没有烦恼的世界。家家户户的炕头上都放着一张小桌,上面摆着瓜子和榛子,人们穿上了崭新的棉袄,仿佛一个个都成了崭新的人。也许这就是大人们眼里的春节,然而对于小孩子来说,则是另一番景象了。每到过年前后,街道和胡同里总是点缀着欢声笑语的孩子们,他们穿着长辈们给做的新棉袄,条件好的或许在百货商店里买。有的带着市面上刚刚流行开来的耳包,红的,黄的,粉的,紫的,黑的,毛绒绒的十分可爱,裹在耳朵上,便是当下最漂亮最时髦的装饰了。还有能护住耳朵的飞行员帽子,有些款式甚至还似模似样地在帽子上加装一副护目镜,小孩子带着这种帽子,脑袋都比平时大了一圈。这些孩子挥动着鞭子,在冰面上抽冰嘎,像驰骋疆场的骑兵。

    大多数孩子手里的鞭子是用木棍做成的,在上面绑一条麻绳,软绵绵的,抽起来既不干脆也不响亮。冰嘎下面是一颗大头钉,摩擦力太大,转不快。小铺里买来的都是同样的货色,后续的改造工作大多由家里的大人或孩子自己来完成。有些大人不屑于管孩子的事,他们的孩子也只能凑合着玩。有的孩子则很幸运,他们的冰嘎下面是一颗轴承里使用的钢珠,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